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学术存在大量重复研究,导致资源浪费?

发布日期:2016-05-15    浏览次数:3199

        学术是从累代所积之经验、知识中,求出通向未来的途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研究更趋向于科学、规范、系统和学科的组合交叉研究,其技术更为先进,其手段更为多样,其成果更是丰盛浩繁,显示出人类社会及其科学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学术研究注重的是学术质量与学术创新。对于学术研究其得出的结果越具有创新性,其学术价值越大。然而现在中国的学术界却存在着大量重复的研究,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对于同一个课题,便有很多篇论文,可每个人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也大相径庭,《共绘网》不禁发出质疑,这样大量重复的研究,是不是即浪费了人力又浪费了物力呢?对此现象,您有何看法呢?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学术 资源
赞同(64)  |  中立(1)  |  反对(1)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夜雾樺2017-09-19

英国学者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这一点在当代体现得更加突出。知识生产者队伍日益庞大,科技文献数量持续海量增加,科学知识的及时高效传播直接影响到创新发展的进程。科学普及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科研人员总是希望及时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而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创新创造。如果很多科学技术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传播,科研人员就有可能因为不知晓而错失重大科学发现的机会,或者做一些重复性研究。例如,莱布尼茨实际上解决了许多重要的数学问题,但由于他的大量文稿没有发表,以至于后世数学家做了不少重复性研究。

(0)

张墨燃2017-09-19

近年来,学术不端现象屡禁不止,在社会上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以硕士研究生论文为例,由于把关不严,大面积抄袭时有耳闻,全篇复制也不稀奇,甚至同一篇论文被反复抄袭。必要的学术参考、引用并不为过,但如果抱有“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心理,课业成果不能谨守学术规范,不仅令人汗颜,也有悖学术伦理。问题在于,长期以来一些高校深陷行政化泥潭,与教育主管部门、当地政府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术不端行为会损害高校的利益,高校利益受损又会影响到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当地政府,在这样一种利益关系下,要真正彻查一起影响恶劣的学术不端事件,阻力可想而知。要打破这样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学术的纯洁,从根本上需要不断推进依法治校和去行政化。如果高校内部能够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法治氛围,必然不容学术不端行为。

(0)

彭国正2016-08-18

前不久,参加了某地为一位作家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没有一味“唱赞歌”,而是实事求是指出作品存在的不足与短板,交流中甚至不乏交锋。这种会风,让人耳目一新。随着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各类研讨会时常见诸报端。一次高质量的研讨,不仅能够围绕具体议题集聚才智,更有助于开拓思维,沉淀出有价值的思想养料。然而现实中,有的研讨会往往为开而开,说一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在一团和气中散会。这样的会议,既没有“研”的功夫,也缺少“讨”的氛围,甚至还因为来的人都是朋友,被人戏称为一种“圈子文化”。研讨会映照着做学问的态度,也能检验研究成果,还是应该回归学术本身,否则很容易异化为某种规格或待遇,不仅浪费与会者的时间、金钱,也对学术交流毫无助益,说到底就是形式主义。拿出真“研”实“讨”的硬功夫,多贡献一些真知灼见,才能把会议开得更有价值,让学术在交流磨砺中前行。

(0)

龙瑞2016-08-05

希望我们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够帮助人们改造世界。从后一点来讲,经济学做得还非常欠缺。因为从亚当•斯密到现在,即使经济学有那么大的发展,有那么多人拿到诺贝尔奖,成为大师,但世界上还有85%的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现有的经济学对改造这85%的人的命运基本上没有帮助,而且还可能起反作用。人们常讲的一个笑话是,“最有破坏力的人是谁?就是经济学家”。我希望经济学能够改变世界上这85%的人的命运。

(0)

雯薏2016-07-25

我觉得学术的大相径庭会导致资源浪费,所以我是赞同该观点的。之前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时候就有发现这种现象,在中国知网等著名网站上查阅相关论文时,就经常发现同一个话题被不同篇论文同时谈起几乎相同的内容,最关键的是“参考文献”更是大同小异。所以我认为,如今的学术研究要“重质不重量”,数量虽多,但更要注重质量和创新,这样不管是对于自身还是整个学术界的发展都是利大于弊的。

(0)

程并强2016-07-14

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一支潜心科研的高素质青年科技队伍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纷纷推出各种人才计划,在吸引、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帽子”过多过乱,其引发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科技界的有识之士为此深感忧虑:五花八门的“帽子工程”会不会把青年创新人才的方向导偏了、心思搞乱了,以致扰乱正常的学术生态,加剧学术界的浮躁风气?他们呼吁:对当前名目繁多、重复交错的人才计划应尽快梳理整合,创造一个让年轻人静下心来搞科研的良好环境。

(0)

张正贵2016-07-12

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是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我国的学科建设与学位制度密切相关,有人误以为学科建设就是为了争博士点、硕士点和重点学科,热衷于“抢点占坑”。实际上,一流学科是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学科建设的五项重点任务中,育人具有重要位置。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相互推进。要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避免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相互对立、非此即彼,加强统筹协调,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中实现一流人才培养。

(0)

邱亚夫2016-07-08

社会转型时期,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哲学研究必须与社会转型同步,并力争有一定程度的超前性。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转型的推进,社会哲学研究也会不断拓展和深化。

(0)

邵仲毅2016-06-21

没有解不开的难题,偶然之中往往蕴含着必然。善于打开思路、敢于突破禁区、勇于挑战盲区,才能让偶然变为必然、让死海变成蓝海。思路创新,黄土成金,思路一通路路通,思维一变处处变。我们所喟叹的现实掣肘和障碍,我们所担忧的智力资源不足和市场空间有限的问题,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想得还不够多、胆量还不够大。一旦我们给思想的奔马撒开缰绳,广阔的草原其实就在眼前。

(0)
1 2 19条信息
1 6条信息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