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全球大中专院校应增设“共识”教育科目,帮助学生对社会的触觉?

发布日期:2017-12-28    浏览次数:19121

  

1999年,经济学家汤敏上书国务院,开启了中国大学的扩招大幕。大学扩招十多年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数量数目急剧增多。然而,如今大学生的现状着实令人堪忧。

学习懒惰、沉迷网络、谈情说爱……成为大学生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好不容易从象牙塔里逃脱,大学仿佛成了大学生们寻找温暖舒适的温室,进取、勤奋等品质早已抛之脑后时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话题也不断更新,为了适应世界的快速发展,也是为了充实大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除了改掉陋习,学好专业知识之外,了解国内外热门议题,对此作出自己的深刻思考也是十分必要的。近段时间,美国枪击案频发,日本留学生江歌被害案,特朗普专程访华……各种热点事件不断进入大学生的视线,因此,共绘网建议,全球大中专院校应增设“共识(通识)”教育科目,帮助学生对社会的触觉开阔视野您赞同吗?

  

相关热词搜索:大中专院 共识 教育 学生 社会
赞同(23)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看空间2019-12-03

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研究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0)

ffrmiomhgj2019-10-16

东亚国家对复习的过度重视 2009年发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显示:78.3%的中国普通高中学生平时(不包括周末和节假日)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在8小时以上,韩国为57.2%,而日本和美国几乎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中国学生每日学习的时间最长。 各国学生所学内容的多少相差不会太大,那么如果学习时间过长,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复习时间所占比重过大。 这是扼杀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最大手段。 说起复习的重要性,人们经常会引用“学而时习之”, 这个”习“就是复习。 但是,孔子时代与今天社会有个巨大差异,是学习的内容。 孔子时代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礼”,扮演者唯反复演练才可达到效果。 但是, 人类的社会生活演化到近现代,学习的主要内容由“礼”转变为认知。 认知是拓展和变化的,其本质是创造或学习新的东西。 如果教育过度强化复习,是产生不出创新人才的。 而且,正如保罗葛兰素所说的“即使在最好的高中里学到的知识,和大学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 以文科为例,那几本高中需要反复诵读的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和随便几本大学历史系必读书比起来如何? 至于数学呢,即使是中学数学都掌握很好了,还没有学到十七世纪就出现的微积分。 何况,随着知识的爆炸,1900年所有的数学知识可以塞进1000本书里,到2000年已经需要10万卷书了(德夫林《数学犹聊天》)。 可见, 花了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几年时间反复学习这么有限的知识,是多么低效的学习法啊。 这几年有个流行的一万小时理论,对反复练习好像是个理论上的支持。 但是,这种论述的多在【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如象棋、钢琴、篮球、出租车驾驶、拼写。 但是,对于【认知复杂性】较高的活动,如创作、管理等作用就很难找到足够的证据。 其实,这一点反而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钢琴小提琴这类技艺的训练在西方业已式微,而在东亚国家却大为兴盛。 这类十九世纪就已经蔚为大成的技艺,特点是难度训练阶梯比较固定,知识总量也已经限定,只需要多加练习即可,而且学习的进度,又可以通过曲目难度或考级来衡量。 这正好切合了东亚偏爱的学习法。所以东亚国家这些琴童家长,多半既没有音乐爱好也不了解古典音乐背景知识,却让孩子花了大量时间练习,其内在出发点,就好像著名笑话中那位因为路灯比较亮,就只在路灯下找钥匙的愚人一样。

(0)

会觉得很爽2019-09-19

我很想问一句:考上北大以后怎样?这不是我的想像。这些年来,我在世界各地见过很多优秀的孩子,他(她)们个个天资聪颖,勤奋刻苦,一路过关斩将,从未失手,总是处于同龄人最顶尖的群体之中,挑选最好的学校和最好的班级,是其他人艳羡的“人家的孩子”。然而,几乎很少有人能体察他(她)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有不少北大或哈佛的学生告诉我,上北大或哈佛是他(她)们从小树立的目标,但有一天当他(她)们真的置身于无数次在梦中出现的校园时,却常常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接下来又该做什么呢?仿佛一个登山运动员在珠穆朗玛峰上的困惑:下一座山在哪里?人生需要目标,但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去寻找树立自己的目标。我们对人生和教育的理解太过单一,而且缺乏想像力。我们总是要求孩子要成功,要比别人强,要考上最好的学校,但很少告诉他(她)们成功意味着什么,生活的幸福源自何处,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 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所有的过程只为那个最后结果而存在:上北大或上哈佛。没有人告诉这些孩子,上了北大或哈佛之后怎么办?难道自此之后人生皆成坦途,再不会遇到诸般烦恼困厄艰难? 1923年,鲁迅先生曾经发人深省地问道:“娜拉走后怎样?”我也很想问一句:“考上北大以后怎样?”

(0)

欧凯2019-02-18

人文教育不是为了让我们熟记一些苍白的人文知识,那样的功能完全可以由工具取代。人文教育的目标在于让我们获得一种信念,让我们具备一种分清是非善恶和美丑的判断力。有了这样的判断力,我们才真正有资格说我们读的是大学,什么叫大学?“大学大学”,倒过来读你就明白了,“学大学大”,学者大起来,没有大起来的人叫什么人呢?叫小人,大起来的人叫什么呢?叫君子,君子是什么人呢?不器之人。 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人文的教育,没有人文的修养,没有对是非善恶和美丑的判断力,没有坚守正义的勇气,即便你专业能力再强,你也不能算是读过大学的人。

(0)

好风格2019-02-10

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独立判断力。 当然,回顾始知真假只有部分的解释力。你教孩子吃辣,他也许慢慢就喜欢吃辣了,教一个人喝酒,他慢慢就爱喝酒了。 钢琴和数学也是一样,实际上,如果他将来成了数学家,钢琴家,一定是他后来慢慢爱上这个行当了。这是从正面说,如果从反面想,你教给他什么他就爱上什么,正是洗脑这件事最可怕的地方。 圣殿教徒直到自杀前的一刻,可能仍然相信他的人生受到了正确的指引。在极端情况下,事情的确会糟糕到无法挽回,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不必过分恐慌。 公开说理可以引导当事人反思,引导他拿观念与现实对质,看到现实生活中还别有很多选择。   前面曾问道,要是洗脑的结果是给我脑子里装上了好多真理,洗脑会不会是件好事? 不是。 我是要真理,但我不只是要占有真理,我要的是追求真理从而认识真理,要的是我自己去逐步认识真理这样一个过程。或者反过来说,如果你自己并不追求真理,那么,即使真理落到你手里,你也不知道它是真理。 何为真理的问题与你是谁的问题是连在一起的。教育的理想是举一反三,我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才能举一反三,灌输和洗脑则在于消除你的独立见解,你所接受的东西里不包含未来自主生长的种子。   教育里有一部分,当然是长辈和老师把他们认为好的东西,把他们认为正确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然而,同样重要的是,甚至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力,培养他的自由人格,希望他成熟起来,能够在他自己的时代里,依他自己的性情,去获得他自己的好,去过上一种有充实意义的生活。 至于什么是他的有意义的生活,则并不由教育者决定。依我看,这是教育和洗脑最根本的区别。 

(0)

HIJGNF2019-02-03

如今我们在西方的通识教育、公民教育的引导下进行的通识教育应该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情况的确很特殊,它的问题在别处是没有的。我们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受到的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东西塑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去思考,我们的通识教育应该教什么?

(0)

Chaos3692018-12-28

我赞同这个观点。因为我觉得学习不能仅仅只学专业课知识,条条大路通罗马,技多并不压身。多留意时事热点,多思考事件背后那深沉的意义,我觉得对自身也是一种成长。学习懒惰是荒废了光阴,沉迷网络对眼睛不好,谈情说好又容易迷失自我。就像社会的飞速发展,今天一个样,明天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增设“共识(通识)”这样的教育科目,是有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味道在里面。

(0)
1 2 17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