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高考改革出路在哪?

发布日期:2013-10-24    浏览次数:4280

  

        近两日,关于中高考改革,成为网上网下的热门关键词。昨天,北京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语文、英语分值“一升一降”,引发了公众的热议。调查发现,超过六成的家长表示,即使英语在高考中的比重下降,也不会因此降低对孩子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

        深圳也于近日公开了2015中考政策意见修订稿,将思想品德纳入考察科目,由各区教育部门、学校组织考察,思想品德不合格者,高中学校可不予录取。  尽管由“考”变成了“考察”,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思想品德的内涵是什么?标准谁制定?如何评核?等等。

       中国考试制度的出路在哪?如何行使有效的方案才能真正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尴尬局面?欢迎大家献言献策。
相关热词搜索:高考 改革 中国 教育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32)  |  中立(82)  |  反对(16)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呼啦啦啦2019-08-16

高考是一场选拔赛,自然有人金榜题名,有人落榜。尽管高校扩招使近几年的升学率大幅度提高,但仍满足不了所有渴望接受高等教育考生的愿望,全国每年都会有四百多万考生落榜。有的考生没有上线,有的考生与理想的名牌大学失之交臂,有的考生分数很低以至于没有复读学校愿意接收……一些人悲观沮丧,寝食难安;但更多的人重整旗鼓,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学历含金量;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都是以统招的身份走进大学。其学历含金量和认可度是高于自考、成人教育和电大等。如果不考虑学历问题,职业教育已成为最有性价比的教育投资行为;而实际上更多的职业教育机构都会配套学历。即“技能+学历+就业”的教育模式 投入产出效益;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读书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不落后与其他人,在社会上能找到一份体面的高薪工作。目前我国专科学历学制三年,每年基本学费平均在6000元左右,加上一年的个人生活费用至少在1.2万元。三年专科完成需要投入近4万的资金,而我国2009年的大学毕业人数在600万、2010年达到了710万、2011年也在750万上下。想通过读大学完成鲤鱼跳龙门的道路走起来已不再那么轻松,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在一步步增加。

(0)

拓跋发发2019-05-31

高考改革得再好,办法再公正,不能增加毛入学率。到2020年,如果有60%~80%的青年参加高考,就算高考能挑选出40%最合适的考生,总还有20%~40%的人要淘汰。如果青年已经合理分流了,剩下40%多一点的人准备上大学,而他们又很明确自己是要上应用型大学还是要继续研究等等,不仅高考不会有什么压力,就是名校也会遭遇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就可以实行各种考试的方法,可以自主招生,也可以全国统一招生,连入学后的很多矛盾也能迎刃而解。 解决青年的出路问题,不是大学也不是幼儿园的事情,而是政府、社会的事,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以及本人的理性选择。社会解决好这个大的前提,使青年人能够在不同的阶段找到不同的出路,只要肯努力,今后都有体面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才能够保证各级学校是良性竞争,也能保证各种人才得到发挥,也能够使学校、老师尽心尽责使孩子成才。一味将社会的责任推到学校,这对政府来说是不负责任,对舆论来说是误导,对家长来说加重了不必要的负担,对孩子来说扼杀了个性,迫使他们走这样一条独木桥。我认为这才是中国教育的实质问题。

(0)

IOKH,JHY2019-02-16

我一直觉得用知识来对别人进行考试,某种程度上就是耍流氓。西方的教育,很少会拿知识点来考孩子。比如,我们考甲午战争一定要问甲午战争发生在哪一年?这是考知识。西方怎么考?甲午战争有没有可能避免?这样以不同的方式,教出来的人是不一样的。 在小孩子记忆力那么好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把能够影响他一生,能够形成他价值观的、提升他认知能力的、提升他心智的东西给他呢? 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出了那么多“巨婴”?好多看起来又高又大,三十几岁了,一讲话傻小子一样,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教育严重地阻碍了他的心智发育。 当然,国家义务教育发下的教材也不是说不能教,但是好老师教“小公鸡跳三跳”,5分钟够了。小学生们一节课40分钟,剩下35分钟干别的。 作为学生,如果老师要教,没办法,你千万不要对抗老师,课下拿出时间来读一些有难度的书。人生就像走台阶,你要想每一步都走得很轻松,只能往下走,你要想往上走,那就必须每一步都要付出努力。

(0)

bfgurytrysh2018-12-06

改变中国高考几十年来文理分科带来的偏科、知识面狭窄、过早抑制学生可塑性等的严重弊端。从幼升小一直到高考更大地鼓励每个学生增加各学科知识的宽度、广度而不是深度。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全体学生的广泛阅读水平,让每个学生在全程12年的基础教育中逐步建立感兴趣的学科方向。高质量的阅读需要高水平的语文学习,语文重点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校录取的基本依据。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将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内容作为招生录取时的参考。从“招分”转向“招人”,打破了过去以分数录取学生、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0)

韩德荣2018-10-23

在我看来,我们一向鼓吹的“素质教育”,是个根本不能完成的目标,因为这个概念本身,是一个文理不通的说法。素质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就是“基因给你的东西”,或者说是天赋,是先天的,而教育是后天的。素质不是后天的教育所能教出来的。能说有一种教育叫“天赋教育”、“基因教育”吗?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在现在这种教育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任何愿望良好的能力训练,到最后都变成了应试工具。素质教育提倡音、体、美,但只要不列入高考项目,根本不会有人重视;一旦列入高考,又一定会走向反面。打个比方,如果体育列入高考,学生一定会问:“考什么?”如果考游泳,那我绝对不练跑步;如果考拉单杠,那我绝对不练撑双杠......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所有素质教育都会变形的,你考什么我就干什么,为了身体健康?以后再说吧!这就是素质教育这个说法的荒诞。

(0)

琳琳2018-02-23

无数经验告诉我们,许多改革与创新,不是毁于自身的不够成熟,而是在实际操作中被营私舞弊、形式主义所扭曲,最终失去人们的信任和支持。因此,考评制度的改革,还必须把配套制度做实、做细。比如,不能以加盖公章走过场,代替真正的社会实践;避免因挂上了“升学”功能而在兴趣、特长等记录上人为造假等。否则,一着不慎,都可能前功尽弃。当前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各个环节互相牵制,单兵突进容易后继乏力。更何况,应试教育还具有巨大的惯性,高考指挥棒让分数的作用依然凸显,因此,从低年级开始的素质教育改革等不得也急不得,既要有逢山开路的勇气,更要有步步为营的耐心,从考评制度的改革打开缺口,逐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进而引导全社会育人观念的蜕变,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素质教育不仅是一次系统的改革,也是一种必要的拯救。有句话说得好,“希望上天给笨孩子一个矮树枝。”对这场改革而言,吐槽和指责无法解决问题,只有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枝可依,有一展所长的机会,我们才算尽到了责任。

(0)

赵进才2016-08-05

全面的高考公平和教育公平,是各类学校的平等竞争,所有教育和学校都是有价值的成才选择,学生选择任何学校,都可完善自我。唯有如此,基础教育方能摆脱升学教育模式,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

(0)

多远才算近在咫尺2014-06-19

本月7日至9日,全国939万考生经历了他们人生中或许是最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而围绕高考改革,品德加分是否公平、异地高考门槛何时降低等一系列话题,一直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考改革是积极有益的尝试,但由于所牵涉面太广,改革要尽量做到稳妥有效,循序渐进,实行试点改革与逐步推进相结合。要鼓励一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学校先行试点,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出现了一些问题也有时间来进行调整。 一、异地高考难推进优化分配教育资源才是“根” 今年高考,共有28个省份启动实施异地高考方案,比去年增加l6个;5.6万名考生在居住地参加了考试,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可以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这是高考改革中一个可喜的变化。 但是纵观各省方案,异地高考在各地的实施条件和限定规则不尽相同、门槛有高有低。比如福建规定,凡在福建高中有3年完整学习经历的非福建籍考生均可参加高考;黑龙江规定,学生累计读三年,父母在当地拥有合法职业和合法固定住所,便可在黑龙江参加高考;而北京规定,学生父母必须在京稳定工作并连续缴社保满6年,随迁子女就可以在京参加高考,但是只可以报考高职。 “异地高考方案的出台,可以说让外地学生家长很不满,本地学生家长也很不满,但应当看到,异地高考走出了关键一步。走出这一步,比原地踏步强。其实,异地高考的出发点并不是要解决如何上大学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如何上好大学的问题,这可能就不仅仅是教育部门所能解决的了。”钟秉林说。 一些专家也提出,不解决北上广的异地高考问题,就意味着全国异地高考问题没有解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高慧斌介绍,有两类地区的异地高考门槛高:一类是北上广等大城市,数据统计显示,北京、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就读学生中,长期定居却无户籍的子女和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占比均超过40%,如何让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生活的孩子享有受到公平教育的权利,是学生家长们最大的诉求。目前大家反映最强烈的是大城市的孩子更容易用比较低的分数考上当地较好的大学,这不得不说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另一类是宁夏、甘肃、海南等偏远或者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异地高考门槛比较高,原因是前些年大量高考移民的涌入,让这些地方的招生名额被挤占,当地学生权益受到损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郭元婕分析,在北上广这样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聚集地,考生考入重点高校的机会很大。一旦放开异地高考,在同样的录取比例下,随迁子女将会冲击当地教育资源的承受力,这是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本地学生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郭元婕说,异地高考之所以受关注且难推进,就是因为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优质高等教育分布不均衡造成的。只有继续加大偏远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把高校资源不再进一步地聚集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才会慢慢解决这个问题。而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循序渐进地推进。 高慧斌介绍,国家已经在研究如何更好地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分配,让高考招生更加体现出教育的公平性。异地高考正在尝试和推进,目前按人口比例确定招生数量的建议也被教育部门采纳研究。不过,由于我国人口分布所出现的教育素质不同,这种方案一样要防止高考移民的出现。 二、品德加分惹争议是鼓励正义还是破坏公平 柳艳兵和易政勇是江西宜春三中的高三学生。 在今年高考前夕的5月3l日,两人一起在公交车上阻止持刀施暴的歹徒,在自身被砍伤的情况下,勇敢夺下歹徒手中的菜刀,避免了车上其他30多名乘客受到伤害。连日来,因为夺刀救人的壮举,柳艳兵和易政勇成为20l4年中国“高考季”最瞩目的焦点人物。 事件发生后,两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教育部、江西省、宜春市分别授予他们多项荣誉称号。由于伤势较为严重,备考状态受到影响,在高考前两天,这两名同学决定放弃这次考试的机会。 但是很快从江西省教育厅传来消息,该省教育考试部门已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决定为两位见义勇为同学举行史上首次“单考单招”,在两人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单设考场,启用高考副卷,并根据成绩、参考考生志愿,单独进行录取。 近两天,包括清华大学、南昌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十几所大学也向两人抛出“橄榄枝”,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更通过媒体透露,为了圆两个孩子当飞行员的梦想,他们愿意让两人参加该中心组织的招录考试,只要身体通过测试,就有可能公派赴美国参加直升机飞行训练。 见义勇为应该获得褒奖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社会上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认为,柳艳兵和易政勇见义勇为,应该让他们直接获得保送重点高校的机会,而不是仅仅给安排一次补考。 “全社会给予两位见义勇为青年再多的关心和赞许都不为过,各种嘉奖和鼓励都不嫌多,因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提升学习成绩一样重要,二者不能偏废。”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泰山民族中学副校长宋文新这样说。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可以给两位见义勇为青年单独考试机会,但没有必要再给予保送、加分等机会,否则既会损害高考的公平性,也会错误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见义勇为的行为出发点发生改变。 郭元婕说,“高考作为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一举一动都会成为社会的风向标,以保送、加分等对学生的见义勇为行为进行鼓励,有可能会将学生推向险境。因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自我保护,然后才能去帮助他人。而巨大的高考加分诱惑可能会让原本力所不及的学生因为见义勇为导致悲剧发生。” 引人注目的是,今年有l3个省在高考加分项目中明确提及“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一些地区甚至可以加20分之多。北京今年开始增加“品德加分”,高中阶段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先进事迹、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应届毕业生(高中阶段获得区、县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在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 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市二中校长邵喜珍介绍说:“品德评分客观标准模糊,有些学生品德评分低了,家长就找来了,说我家孩子为什么品德就只能是B,我们比那些得A的差在哪里?” 郭元婕也提出了她的担忧:“品德加分”如何认定?会不会造成更多更大的不公平?是否会出现更多的权力滥用和招生腐败?这些都是我们要慎重考量的。她呼吁尽快出台《考试法》,以确保高考改革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原则性。 三、招考方式多元化注重分类改革更应因材施教 在高考改革中,全面放开自主招生十分必要,但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并不信任高校自主招生,一些学生家长担忧会造成“关系户”和更多不公平现象。 郭元婕说,中国人民大学曝出的蔡荣生案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通过自主招生收受巨额贿赂,帮助一些学生降分甚至低分录取到人大,这就把自主招生变成了自主腐败。 “符合学生利益的自主招生,必须是接受社会监督的学生学校双向选择。学生在参加自主招生后可以申请不同的大学,这样充分保障学生自我选择权的同时,高校还应该把招录名单及录取缘由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这样才会规避大学在自主招生过程中的违规违法行为。高校之前一直被认为是一片净土,但越来越多的事件表明,这片净土正在受到严重的污染,司法机关要积极介入,全社会也应该积极来监督,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制度建设要合理科学,这样才能让自主招生政策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更好地为国家选拔人才。”高慧斌说。 邵喜珍则认为,选拔方式的多样化很重要,英语考试的社会化尝试便是手段之一。教育部今年就明确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考”的改革办法,如今已经有多个省份试点推进,将高考英语从统一的一年一考变成一年多考制,将“一考定终身”变成“多考取最高值来定成绩”,这种做法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减少他们的考试焦虑和发挥失常的可能。 另外,高校分类改革也显得较为迫切。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不得不说,近些年出现的高校招不满学生,大学毕业生 毕业即失业 是我们教育体制面临的很大的困境,这主要是前些年研究型大学大面积扩招造成的,这种现象在国外也出现过,我们把它称之为 过度教育 。”高慧斌介绍。 从事多年职业教育的宋文新对记者说:“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化的,教育不可能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金字塔塔尖的人才。高考在现阶段还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教育出现的结构性和制度性矛盾一定要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实用性专业型人才的缺乏和理论性研究型人才的饱和,都是高考录取方式导向出现偏差造成的。所以,一定要通过招考方式的多样化,来实现真正的人才分类均衡培养。” 对于高考改革,郭元婕提到:“不管是品德加分、异地高考还是教育类型结构调整,都是在追求公平的大前提下,尽量提高效率。其实自主办学的尝试应该更多,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高校,把更好的培养诉求还给学生,把更多的监督制约留给社会,才能让教育体制更加完善。现阶段,高考还是要重视公平,但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高考改革将朝向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方向、优化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的方向、因材施教和人才分类培养的方向努力。” (转载:许一航《高考改革,还有多少“坎儿”要过》)

(0)

只若初见2014-06-10

2014年的高考又快来临了。5月12日北京市已经开始填写本科志愿表。每年凡到这个时候,我的内心都会五味杂陈,似乎有很多感触,但又难以明晰表达。   首先当然是为了一茬接一茬的高中毕业生步入人生新阶段而由衷喜悦!为新时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而由衷喜悦!我是1957年的高中毕业生,记得当年全国大学共录取十万零七千新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今年全国总的情况我不了解,但据《新京报》报道,仅北京市的高中毕业生就多达七万人,计划录取52219人,约占毕业生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五。退休之后,我每年都到外地讲学,目睹高校多了,校园漂亮了,设备先进了,师资队伍扩充了,办学条件真的是越来越好。   但存在的问题也的确不少,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仍然不高,其中之一就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有的中、小城市升学比大城市困难,有些时兴的专业不能满足考生的需求。为了迎接高考,几乎每个考生的学业负担都如牛负重,考完之后又必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每年电视台都会播放家长在考场外等待考生的场面,家长那充满热切期待的目光里,也难免夹杂着迷茫,焦虑,乃至失落。内心脆弱的我害怕看那种眼神,看了禁不住要动情。   高考成为了一个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是因为很多家长学生有一个观念: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就会有理想的资格,有了理想的资格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有了理想的工作就会有了理想的未来。似乎高考真的能“一锤定终生”。正因为如此,所以从十月怀胎到进幼儿园,从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大升大学,都会充满了激烈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叫做“竞争在人生起跑线上”。结果学生和家长双方都受到种种伤害,有些伤痕也许一生一世都难以抚平。   学校和科系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当然能起到重要作用,但对这种作用应该作出一个恰当的估计,不宜夸大,更不宜绝对化。因为任何人成才,主要取决于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外加升学之外的种种人生机遇。名牌大学照样出庸材,甚至让一个“学霸”沦为“人渣”。轰动全国的复旦投毒案就是一个例证。相反,一个不起眼的大学或专业照样能成为英才的摇篮。“逆境兴人”,这应该是人才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我认识的当代作家刘心武,因为某种特殊原因,他高考时仅被两年制的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录取。这所学校当时位于北京南长街,上世纪六十年代已撤销,被人讥笑为北京“南大”(意思是冒牌的南开大学或南京大学)。但刘心武如今蜚声中外,成为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标志性人物,谁又能说他的水平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的水平之下?   我在前面多次使用了“理想”这个词,其实不同人对“理想”的理解和追求并不相同。我认为,任何人设置“理想”目标,都应该切合自身的客观实际,否则就必然成为空想或妄想,让“理想”的额头在“现实”的墙壁上撞出一个大包。另外,对“理想”的内涵也应该有正确的把握,否则“理想”不仅难以实现,而且会成为对人生的一种误导。   1916年9月,中国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就是陈独秀将《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日后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巨大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为此,陈独秀撰写了一篇同名文章:《新青年》。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新青年”与“旧青年”的区别在于理想的不同。“新青年”的理想就是“强健之身体,正当之职业”。凡是从事社会上的正当职业,都能造福于社会人群,从而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旧青年”的理想就是“做官发财”四个大字:“做官以张其威,发财以逞其欲”,“以做官为发财之捷径”,结果导致了人间种种罪恶,社会种种恶习。我想,考生如果能以“新青年”的新人生观选择专业,就会眼界顿开,看到施展才智的人生舞台如此之广阔,而不会只盯住几个所谓名校和几个热门专业,形成独木桥上的竞争。   今年是著名作家梁斌诞生一百周年。我在学生时代见过他,印象是他能写能画,才华横溢,但矮矮胖胖,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我读过他的代表作品《红旗谱》,其中有一句农民式的质朴语言激励了我大半生,那就是“出水才看两腿泥”。我祝愿今年的考生都能发挥出色,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又希望不要把人生道路上具有偶然性的成败得失看得过重,因为往日已逝,来日可追,“出水才看两腿泥”!(转载:陈漱渝《写在今年高考前夕》)

(0)

tiffany2013-12-27

近几年,我们教育部也进行着繁忙的改革考试狂潮中,在让同学们能达到一定的文化水平的同时也不忘忽视品德教育。教育部在几年前预将“一考定终身”的方案改为高考有3次考试机会,将其中一科分数最高的科目作为高考成绩。我个人认为这个提议不错,如将把此想法付诸实践,可能会为中国考试制度走上一条新出路。

(0)
1 2 20条信息
1 6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