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组建中国乃至世界统一的非政府组织论坛,将各碎片化的评论平台整合到一起,凝聚共识?

发布日期:2018-09-14    浏览次数:8437

  

         世界局势千变万化,全球性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促进世界良性发展,凝聚世界共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共绘网建议组建一个中国乃至世界统一的非政府组织(民间)论坛,将各碎片化的评论平台整合到一起,从而凝聚世界共识。

  

         中国智库数量世界第一,特别是一大批民间智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共绘网、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等。所谓智库,其实和评论、议论性平台无异,它可以对当下的重要事件、重要决策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看法,引导人们思考。回顾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历程,有很多重大决策往往都是由智库、智囊提出来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智库、论坛在决策层的影响,远远大于社会上的一般认知,中国领导人对它们的使用是十分频繁的。随着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将人类对自我行为的思考推向顶端,因此,共绘网建议组建一个中国乃至世界统一的非政府组织(民间)论坛,将各碎片化的评论(议论)平台整合到一起,从而凝聚世界共识,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世界良性发展。各位网友、粉丝,对于此话题你是怎么看的?你有何高见?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

相关热词搜索:组建 中国 世界统一 非政府组织 论坛 平台 凝聚共识
赞同(19)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IM,HJKIO2019-02-08

“切题性”对于一个历史学家来说,是比较少见的。因为一本历史著作的寿命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一般历史学家讨论问题也和当下会有比较远的距离。 而托尼·朱特的“切题性”体现在哪里呢?首先,这体现在“历史学家何为?”的问题上。我们到底为什么读历史?一个历史家的责任是什么?简单地来讲,就是为了去破除神话,去质疑主流的叙事。我们读历史就是要去做一个反叛者,用丰富的事实作为弹药,然后来击破种种流俗、浅薄和愚蠢的探讨。 其次,“切题性”还体现在技术时代人文学者该如何自处的问题上。在技术时代,人文学者在逐步退缩。因为我们花更多时间跟手机里面各种各样的APP打交道。由于技术进步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公共空间的讨论被切碎掉了。大家在微博或者在网上基本很难好好说话,几乎一上来就会掐起来,这是因为大家都在用情感来做出判断。大量自媒体写各种各样的像当年黄色小报似的文章,目的都是为了去煽动大家的情感。人文学科在这样的时代该怎么样恢复?或者说,该如何为这个问题做贡献,让大家有个更好的讨论环境? 再次,“切题性”还体现在介入公共领域和学术生产的张力上。托尼·朱特花了很多时间在《纽约时报》《伦敦书评》《纽约书评》等英美主流媒体报刊,大量地撰写对社会问题的评判文章。这种判断与学术之间有着巨大的张力。学界同仁会认为,他用大量的时间在做公共问题讨论,有可能会损害自己的学术生产。事实上,这没造成什么损伤。 最后,“切题性”还体现在他如何捍卫中间立场上。托尼·朱特的个人英雄包括加缪、泰勒、奥威尔和凯恩斯。跟他的个人英雄一样,他们都拒绝让自己深情拥抱某种信念。因为他们都看到20世纪的种种灾难,他们试图去论述一种有原则性的、中间的、不极左也不极右的现实观察,踏踏实实地去讨论问题。 有一个人曾经嘲讽凯恩斯,说好像你的观点比较多变,你怎么来解释这一点?凯恩斯说,当事实改变以后,我的观点也随之改变。托尼·朱特特别喜欢这句话。他的思想不是凭空从一个理论框架中推断出来,他所有的认识都是从事实出发的。当这个世界不符合我的理论框架时,他不会把这个事实歪曲掉,去适应这个框架。所以,如果事实改变了,认知也会随之改变。包括他对现实问题的很多看法,其实都跟他本身的一些深切的历史认知有关。

(0)

U6UJRJFH2019-02-03

带着偏见、“为了批判而批判”的思维并不是我们所要强调的批判性思维,美国专门教授和研究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学者 Brooke Noel Moore 和 Richard Parker 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定义为一种谨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的能力。比起“批评、评判别人”,批判思维更多指的是保持思考的自主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不被动地全盘接受。在批判性思维者身上,被动接受外部信息的海绵式思维,与谨慎分析过滤泥沙的淘金式思维方式常常是并存的,因为即使是“淘金”,也需要盘里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信息量或知识储备才行,而海绵式思维的确是一个可以在前期收集大量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如果你想习得批判性思维,你首先还是需要大量吸取知识和信息,作为你的基础,这样你才有可能,获得辨识好坏的能力。

(0)

TONY2019-01-25

如果说共识对于推动协作有积极意义,那么异见对于识别风险同样具有意义。我们永远无法排除“集中盲从”、“群体失智”这样的局面出现,因此在一个组织中通常都会有一小部分人表达“异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正是规避群体风险的有效手段。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一元与多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诸多社会共识问题的研究寻找新的路径,这就是所谓的「求同存异」,核心还是“开放”,无论是对于共识的认同还是对于异见的接纳,都需要卸下心防,客观看待。所以,我也赞成共绘网的观点,组建一个中国乃至世界统一的非政府组织论坛,将各碎片化的评论平台整合一起,我们的世界一体化就不远了。

(0)

王甲铸2018-11-08

《共绘网》所发布的一切文章,仅仅只是承载各方观点,便于各界分析研究,与《共绘网》立场无关。但“共绘网人”充满激情而不极端,把持理性而不怯弱,踌躇满志而不自我。它是一种呼唤,是一种觉醒,只为国家崛起、民族复兴而来。《共绘网》力争发现与囊括一切不同的声音,但凡一心为这个国家与民族的,都会予以尊重,且期许能从中寻得一份最为合理的答案!

(1)

泰坦2018-11-02

在现今全球化的时代,许多社会议题不再限于单一国家或区域,而需仰赖各国与各专业领域的合作,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举凡气候变迁、贫穷、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议题,都仰赖跨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合作。以贫穷为例,为使贫穷能被有效解决,需要粮食科学家、地理学家、农业专家及文化学者等进行地区食物生产与供给情况的研究,并将资料提供给决策者,从政策端促成各项改变。而在这个必须以跨领域专业解决社会议题的时代,拥有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如何参与,一同为社会尽一份心?「要如何在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时,也能够让学生有能力解决社会问题?」为此,《共绘网》除了加入社会组织从业人士参与模式,亦提供许多跨学科的训练,让学生学习与跨专业、跨领域的专家交流、沟通,并从中完成社会组织的信息科技需求。要维持这样的课程模式亦非易事,该如何长期培养学生利用《共绘网》造福社会,或如何促使更多其他信息科学专家共同参与,都将仰赖公益人、学校与政策的共同努力。

(2)

傅彪2018-10-09

 我同意共绘网的建议,拿破仑曾经说过: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之下。由此可见思想的力量是多么巨大!

(3)

KKJY2018-10-08

我赞同。“共绘网人”是为了让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识快速来到一个新领域,打破我们旧有的所有行为模式和意识模式。而当我们的旧有意识都升级为新意识后,我们将继续迭代更新去探索更多我们还从未到达过的意识领域。当经历完那些痛苦的提升后,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爱情观、事业观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这正是我们集体意识的变革,整个国家和地球才会因为众多人的集体意识去到一个更高文明且发达的星球。到那时候,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很多所谓的外星文明和更先进的科技、服务于人类的一些更人性化、智能化的产品才会让我们看见并用到,包适你们觉得有可能的量子传送等。

(2)
1 2 17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