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是谁夺走了新闻的生命?

发布日期:2013-11-12    浏览次数:4524

        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曾在该报上连续发表10篇有关中联重科的一系列虚假批评性报道,涉嫌损害企业商誉罪被拘留。一时间,陈永洲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同时其中的虚假新闻现象也引发社会各界的深刻思考。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则,是新闻鲜活的生命之源。对于记者来说,真实性永远是第一位的。许多记者确实一直坚持遵守着职业道德规范,实践着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力求将挖出的每一个真相展现在读者面前。然而也存在相当一部分害群之马被金钱利益蒙蔽双眼,打着伸张正义,舆论监督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致使虚假新闻的泛滥。虚假新闻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损害读者的知情权,也损害新闻行业的积极健康有序发展。严重情况下,虚假新闻成为谣言,就会造成社会恐慌,带来难以想象的灾害。虚假新闻的泛滥不仅仅是某些无良记者的结果,还包含其他复杂因素。对此,你认为究竟是谁夺走了新闻的生命?该如何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

相关热词搜索:新闻 真实 虚假 社会 生命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50)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多远才算近在咫尺2014-06-20

苏门答腊的地震、俄罗斯的坠机事件、一个男人将自己的女人在地下室关了30年、掷铅球的最新世界纪录……人们真的必须要知道这些事情?   我们的信息很灵通,但知道的很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200年前发明了一种有毒的知识类型:新闻,即世界各地的消息报道。新闻对于我们的精神的影响,就像糖对于身体的影响一样:新闻是可口的,容易消化的—但长期下来却是有害的。   3年前我开始进行一个实验。我决定不再阅读新闻,取消了所有报纸和杂志的订阅,把电视机和收音机从家中搬走,将手机上的新闻应用程序删除,我不再碰任何一份免费的报纸,而且当飞机上有人在我面前阅读报纸时,我会有意识地看向别处。在最开始的几个星期这么做是不容易的,很煎熬,我总害怕会错过些什么。但在一段时间之后,我有了一种新的生活体验。3年之后,我的思维变得更清晰,见识更深远,可以做出更好的决定,有了更多的时间,而且最好的一点是:我从未错过什么重要的新闻。我的社交圈子——不是指脸谱网,而是现实中真正的朋友和熟人——起着新闻过滤器的作用。   回避新闻有很多的理由,我这里只说最重要的三个。第一:我们的大脑对于骇人听闻的、与人物相关的、喧闹的和变换快的刺激会有极为强烈的反应,而对于抽象的、复杂的、需要解释的信息则有着极为微弱的反应。新闻制作者便利用了这一点。吸引人的故事、显眼的图片和耸人听闻的“事实”会牢牢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结果就是所有构思缜密的、复杂的、抽象的和不易看透的内容都会自动地被隐去,尽管这些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和对世界的理解关系更密切。花钱去看新闻的人会把大多数话题的重要性完全估计错误,他们在报纸上读到的那些危机不是真正的危机。   第二:新闻的意义是不大的。人们可以在过去的1年内看完大约一万则短新闻——每天约30则。请你很诚实地说出一则新闻,它使你能比以前做出更好的决定——对你的生活或事业。没有人在我提了这个问题之后能说出2则以上的新闻¬——从一万则新闻中。新闻机构要的是使你相信,他们给你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优势,很多人就这样受骗了。实际上关注新闻不是什么竞争力的优势,而是种劣势。如果关注新闻真的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成功,那么记者早就应该站在收入金字塔的顶端了,但他们并不是这样。   第三:浪费时间。普通人因为新闻平均每周浪费半个工作日。从全球范围看来,这给生产力带来的损失是很大的。比如2008年在孟买发生的恐怖袭击,恐怖分子在残酷的自我满足欲望中杀害了200人。请你想象一下:平均一个小时有10亿人在关注孟买的悲剧,他们关注着这一新闻,听着电视上某些“专家”和“评论家”的喋喋不休。这是个很符合实际的推算,因为在印度有超过10亿的人口,但我们还是按照10亿保守地计算,10亿人每关注一个小时加起来就是10亿个小时,换算过来就是:有2000个人的寿命被新闻消耗了—比恐怖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还多9倍,这个视角虽然很讽刺但也很现实。   你害怕没有新闻的生活会使你被朋友们排斥?你也许不知道在西伯利亚某处有飞机坠毁,但是你可以理解这世上深层次的而且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关联,你可以将这些与其他人分享。谈到你不看新闻的事情时你不要有顾虑,人们会很感兴趣地听你讲述。长话短说,请你放弃对新闻的消费,而且是全部。你可以阅读长篇的背景文章和书籍,因为如果想要理解这个世界的话,没有比读书更好的方法了。(转载:[德]罗尔夫•多贝里《你真的离不开新闻吗》)

(0)

烟花烬头2014-06-11

 在南京地铁二号线车上,一名老人带着刚刚放学的小孙子乘车回家。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小孙子在车厢内突然发起飙来,对着奶奶大打出手,拳脚相向,还扇了奶奶一耳光。乘客们一边拉架,一边震惊于孩子的粗暴行为,更有旁观者拍下了整个过程。   这是前不久刚刚发生的一则新闻,如果用时评的角度,肯定首选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问题应引起各方的反思,而如果以一篇杂文的形式呈现,核心意思还是反思,但角度可以多种多样,写写老人和孙辈间该如何去互相关爱,讲一个故事,拟一则寓言,或者通过讲述国外隔代人尊重和敬爱的例子来反衬国人在品质教育方面的缺失等等,杂文的形式可灵活多变,但传递的能量却一点儿也不比其他文体差。   喜欢读杂文。平日大小报刊的文章浩如烟海,但坚持阅读,总能沙中炼金。当读到一些精彩的、性感的、有劲道的杂文,那可真是一种享受。有些杂文,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批评、反讽、暗喻,令人击节叫绝,回味良多。一个社会若想进步得快,必须容纳批评,而且是直言不讳、尖锐甚至是尖酸刻薄的批评。没有批评,到处是莺歌燕舞,一派花团锦簇,以为已经臻于至善,那社会便会趋于停滞,停滞的社会必然逐渐走向腐朽和衰败,多么可怖!杂文,就像小鞭子,时常抽着社会这架马车往前走,多好。   杂文要写好,实属不易。它的难写,在于它突出政论性的同时更要具有艺术性。很多人以为杂文是“雕虫小技”,是装点版面的“边角废料”和“豆腐块”,实则不然。因为写文章的人知道,使出“绵里藏针,隔山打牛”招式的拳师,更是武林的高手。杂文的“高价值”,在于它面对公共问题时常贡献出思想交锋的火花。所以说,好的杂文,是发现社会问题的显微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纠正社会弊端的矫正机,是社会的思想财富、人们的精神家园,一点儿不为过。   眼下的中国,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精神层面缺失的东西不少。很多人不愿去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他们认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挥霍、放纵、享受,才不枉来这世间走一回。这种欲望从舌头贯穿到脚踝,很多人即便知道但并不想治愈。在中国,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经常问候的一句话仍然是“你吃了吗”?从舌尖上的中国到肚子里的中国,中国似乎永远就走不出饮鸩止渴的口腔文化。不喜欢给予,更喜欢索取,在不断的奔跑中,人们无暇意识到丰盈思想比满足口腹之欲更有意义。   有时,你不妨将脑中一些边角废料式的火花,哪怕是口腹之欲,甚至是欲望经历,收集起来,创作点儿杂文,把自己的所读所见,转化成所写所感,直抒胸臆,大快朵颐,也不失为一件难得和豪迈之事。   杂文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假如把杂文比作一支队伍,看似散兵游勇,衣帽不整,溜溜达达,但若是上了战场,其实早有防备,话锋一转,立刻拿出批评的武器,让敌人颜面扫地,丢盔弃甲。此时敌人方明白,对方不但有一二三四,还有五六七八。这隐藏在文章里的“五六七八”,正是杂文的耐人寻味之处。记得一位杂文界前辈说过,写杂文的人,一要有创新意识,不能人云亦云;二要贴紧生活,抓住矛盾;三要有胆识,敢作敢当。其实还有一点,写杂文的人,骨子里要敢恨更敢爱。   面对世间冷暖,我们掏出批判的武器,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太多偏离爱的轨道的东西,我们被物欲羁绊困扰,我们活得很累很焦虑,我们觉得内心苦闷找不到恨的根源和爱的真谛。读读杂文,学着带上爱,继续批判。因为你有责任,用它叫醒这个社会还在装睡的人。(转载:王地《你有责任叫醒这个社会还在装睡的人》)

(1)
1 2 12条信息
1 5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