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创新差距?

发布日期:2014-02-20    浏览次数:4053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而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创新方面的差距逐渐增大。

         我国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已经连续多年无人问津,对全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成果长期没有。在汽车工业领域,我国自主研发、比较成熟的高端车型几乎没有,绝大多数车型来自于仿造,发动机等核心动力部件需依赖进口。在医疗领域,所用最新的西药95%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所有尖端最新医疗设备95%以上来自西方国家,我们自主创新研发几乎为零。究其根本,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欠缺由创新文化氛围的缺失和科技评价体系的扭曲造成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创新差距首先要从这两个切入点着手。 中国的创新能力缘何这么弱?如何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创新差距呢?

相关热词搜索:创新 差距 发达国家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36)  |  中立(4)  |  反对(2)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集结号2019-07-04

对日本发展的看法和评价不能简单地被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表象所掩盖。总体上,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文明的程度。与此相对照,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与日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发展的定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高度重视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的深刻教训,更加重视生态环保和社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

(0)

同行人2019-06-10

2008年左右,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一段话,出自她的著作《治国方略》。撒切尔夫人说:“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现在我们知道,这些论调都是错误的。实际上不用到现在,当时我就知道这些论调是错误的,因为我知道中国有很多创新。但当时的媒体是怎么做的呢?很多媒体就属于“傻白甜”,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他们直接就认定了中国是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然后以此为前提,反思了一通中国的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其实我一点都不反对反思,但你首先应该把事实搞清楚啊! 如果你能想起这些不是很久以前的往事,你就会注意到,现在你担心的不是吃不饱饭,不是没有足够的原材料出口换钱,不是“中国人不会创新”,不是“高铁请慢些走,等一等你的人民”,而是“中国的芯片不如美国”,这已经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进步了! 别忘了,芯片可是美国压箱底的杀手锏,我们解决吃饭问题才20多年,就打到了最后的关卡,还要啥自行车!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视线向历史纵深放得更远一些,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更加惊人的道理:当你进入高科技的竞争时,在某种意义上你就已经胜利了。

(0)

那风格2019-02-07

就迄今为止的中美贸易争端而言,我们需要吸取哪些教训?首先,就眼前的教训看,主要有两点:一是盲目自大的情绪。一百多年来我们被西方侵略、压迫的太久,心中的大国情怀不仅强烈也更为迫切。必须承认,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在某些领域的进步与发展甚至走到了世界前列。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产生了一种举国的自豪感,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自大情结。 中美贸易战,尤其是“中兴事件”不啻为一剂强烈的清醒剂,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与美国之间存在的巨大技术差距。事实上,我们在许多核心技术领域与国外的差距十分巨大。马航370事件出现后,很多人才知道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对自己生产的飞机发动机的运转状况,包括在什么地方运转、在哪个高度运转、在什么时间运转,是完全可以掌握的。二是这场争端使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在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刻的改革。以往,我们通过以市场换技术、以资金买技术、以挖人才造技术等方式取得了一些技术进步,但今后这些途径恐怕都难以行得通了。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唯有自主创新,既有技术领域的创新,更有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

(0)

bhjhiuolfu2018-11-25

我们比较中国和美国的上市公司,发现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美国企业研发支出很大,2017年平均每家研发费用超过2亿美元,而A股上市公司每家研发费用仅为1亿多人民币,两者相差近10倍,这说明中国公司的研发费用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过去由于货币超发,税负过重,所以使得大量企业喜欢投机地产泡沫,而忽视研发创新。如果未来我们下决心收缩货币、减轻税负,那么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像华为学习,再加上每年1000万大学毕业生作为后盾,中华民族又是如此勤奋努力,那么中国的研发创新就充满希望。

(0)

小小馨2017-08-30

科技大国离科技强国并非一步之遥。对照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中国还面临不少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就科技支撑发展方面,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就像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虽然发达,但高端手机市场仍是国外企业主导,国产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芯片等很大程度仍要仰仗国外。热门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无人驾驶技术等,勉强算在并跑,还远远没有开始领跑。

(0)

吕新华2016-08-03

当前,不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成为阻碍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主要表现在多以发表论文数量或项目成果产出为标准,评价急功近利;对科研领域、阶段分类笼统,忽视科研多样性。建议改变“重量轻质”“重形式轻实质”的考核方式,克服“小、散、杂、低水平重复”等问题,注重科研成果影响力和实际价值,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同时,评价体系要注重发现年轻人的“潜力”,设立多元化晋级晋职、津贴核定标准,营造相对宽松的创新氛围。此外,科研评价要坚持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根据科研的性质、领域制定相适应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其中,科学创新应在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标准。

(0)

saygoobye2014-06-12

科研领域有没有腐败?回答是肯定的。很多科研腐败案的特点,就是科研人员使用虚假票据报销差旅费等。在科研领域,科研课题多是以科研课题组的形式出现。课题组通常是隔一段时间,便有专人把科研支出中相应的发票拿到财务处去报销,对应的是给学生分派收集发票的活儿。领导、管理者、财务人员等都很清楚科研经费发票“造假”的细节,但一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以说,实际上很多科研经费或多或少都是以劳务报酬性质在使用。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科研经费是为了科研而实际需要支出的费用。所以,才会被分为所谓“调研费”、“差旅费”、“会议费”、“资料费”以及少量的“专家咨询费”和“劳务费”等。但科研经费在实际使用中,却不一定都是这样。实际上一些科研经费除了上述或许有的支出外,剩余部分是按劳务报酬性质发放给课题组成员的。可是这些劳务报酬却没有票据,于是乎,大家就四处找票据。这就有了所谓科研票据“造假”现象。这一事实说明,几十年一贯制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科研经费使用实际状况大相径庭,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亟须改革。 首先是理念问题。在现行制度中,科研经费的本质,不是为科研成果,而只是为部分科研活动、设备的支出。所以,只有科研人员的部分活动费用如“调研费”、“差旅费”等,部分设备材料费用如“设备费”、“资料费”等,可以报销,以及严格限制的劳务费用和专家咨询费用可以报销。这个制度背后的核心理念,是科研成果没有价值,只有为科研成果而支出的费用才有价值。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科学研究,最大的价值不是过程以及过程的支出,而是结果,是科学研究的最终成果。这个道理是无需论证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建立在千千万万的科研成果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科研过程基础之上。我们的科研费用制度,以科研过程及过程支出为核心,而置科研成果价值于不顾,是本末倒置的理念偏差。 其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行政化问题。在科研经费项目中,“调研费”、“差旅费”似乎不是针对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而更像是对党政机关的活动。在党政机关的日常活动中,为了出台一些政策、措施,需要到各个地方和部门去了解情况(调研费、差旅费),到了地方要召集相关部门和人员会议(所谓会议费),这些会议需要吸收部分专家学者参加(所谓的专家咨询费),这些活动和会议需要少量的工作人员(所谓的劳务费),等等。按照这个模式套下来,科研活动与行政活动就高度重合了。这是其一。行政化的其二表现,就是科研经费年度报销,当年的经费必须当年花费完毕,过期不能再用。其三,科研经费报销票据要求跟行政经费使用一模一样。如差旅费,要有去外地的票据,还要有回本地的票据,否则就是票据有问题,或者票据“造假”。这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完全按照行政化模式管理科研经费,是反科研规律的。 在这个制度的“规范”下,科研人员怎么办呢?一是提供造假票据,二是科研人员不愿承担科研课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两个结果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我们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当然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大量的科研成果。但几十年一贯制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无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反对科研人员在经费报销上造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造假背后的问题所在。 (转载:杨小军《科研经费管理要尊重科研规律》)

(0)

lee2014-05-10

不久前,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的一篇论文,他在文中提出:自己当初对世界的认识是有缺陷的。按照经典理论,黑洞内部不会放过任何物质信息,但最新理论却证明:能量和信息能够逃离黑洞。这样,黑洞是否真的存在,就值得怀疑了。 作为认识宇宙的重要突破,提出并论证黑洞理论曾为霍金赢得世界声誉,质疑黑洞的存在,无疑是对自己的否定。这不是霍金第一次自我否定:两年前,当一种与“上帝粒子”特性一致的新粒子——希格斯粒子被发现时,霍金向他之前的打赌对象——预言“上帝粒子”存在的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寄去一张100美元的支票,承认自己当年的“无知”。 霍金的自我否定,并没有损害他在科学界的形象,反而为他赢得了更多掌声,同时也使他对宇宙的认识更前进了一步。 这不禁让人想起获得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铁基超导研究团队。传统理论认为,铁是含磁性的,不可能存在超导现象,因此他们一直在铜基上做实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看到一篇“一种铁基材料存在超导现象”的报道。在对这一成果认真论证之后,该团队当即“自我否定”,调整研究方向,终于在铁基超导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科学家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总是在不断推翻前人、否定自己的过程中曲折向前。科学研究,虽然少不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但有些时候或许更需要及时调整的智慧和“推倒重来”的勇气。 除了可贵的自我否定,否定权威对科学研究同样重要。钱学森当年在美国求学时,发现了他的老师、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冯•卡门一个错误。虽然老师几次打断他的发言,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但他依旧据理力争。让钱学森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冯•卡门主动找到他道歉,承认自己确实错了。钱学森因挑战权威赢得赏识,冯•卡门也因大度的自我否定获得尊重,成为科学界的美谈。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钱学森对权威的质疑和否定,对我们或许更为珍贵。我国的传统文化过分强调尊师尚古、信奉权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而科学家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就必须勇于质疑权威、敢于自我否定。一部科学发展史也证明,对未知世界的认识正是在不断的“否定”中向前推进的。 爱因斯坦说过,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可惜,历史上总也不乏一些傲慢者,他们将自己的发现奉为圭臬,不容许别人质疑,不愿自我否定,最终被历史嘲笑。不论是科学大家的自我否定,还是科研小兵的挑战权威,体现的都是对科学的敬畏、对真理的执着。也正是这种敬畏和执着,帮助他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并最终赢得世人的尊重。(转载:喻思娈《科学家的自我否定》)

(0)

姚文嚼字2014-04-26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自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经历了蒸汽技术、电气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四次大的技术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改变了世界竞争格局。回顾近两三年全球的重大技术创新,以苹果、三星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手机、电脑的认识,颠覆了IT领域传统龙头企业地位;以Tesla为代表的电动车的面市及风靡全球,彻底改变了传统汽车界和消费者对电动车遥不可及的偏见,并将影响未来全球汽车业的发展;美国页岩气革命不仅使其可能从天然气的最大进口国转为供给国,并且压低了全球石油价格,重塑了世界能源结构,对全球经济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互联网在中国业已存在十多年,但真正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大范围改造,却始于智能终端设备普及的近两年。以各类APP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使得人与人、人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更便利、更及时;叠加位置信息、手机号等丰富且真实的个人信息,我们预计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颠覆才刚刚开始。未来,随着更多新的商业模式出现,触网触微投资机会将不断涌现。上世纪初,法国哲学泰斗柏格森说过:“生命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整个人类进化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0)

lingga2014-04-15

如果说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角,那么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企业职工不容被忽视。在石化领域,任何尖端技术都要以千千万万个岗位上的精耕细作、不断创新为基础。在石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中,创新活动是持续的,也是全员的。不仅需要学识渊博的专家,也需要更多一线员工尤其是一线青年员工的参与。 一是让群众参与科技创新,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职工群众是企业的主人,通过自己的创造革新来总结、提炼出适应岗位操作,推进企业发展的新方法、新工具,并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不仅展示了自身聪明才智,而且为自身的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实现了技术工人的创新梦想。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职工可以成长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具有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使得高技能人才在科技创新、技能攻关、传承技艺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是职工创新为企业发展创造效益。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职工群众,在实践操作中发现的小革新、小设计、小改造、小发明、小建议,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能够提升劳动效率的金点子、好办法,加以推广应用,必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更多效益。 因此,企业应当加强对一线员工的培训,给员工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帮助其成长,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要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职工参与科技创新。作为石化企业,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群众性创新活动的组织体系、激励体系、成果转化体系,努力营造“尊重个性、发挥特长、激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推进群众性创新活动的提质和深化,将群众性创新由个人创新向团队创新深化,不断扩大创新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搭建科技创新成才平台,进一步强化职工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企业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上下齐心,为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转载:吴丽《让更多职工参与创新》)

(0)
1 2 3 26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