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国企+私企+外企+股企”,构成中国特色混合经济

发布日期:2019-01-15    浏览次数:5826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发挥主要作用,同时政府部门也在主动调整国有资本布局,各种所有制经济都实现了快速发展。

       中国已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特色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道路,基本特点是在宏观上各种所有制资本都占显著比重,不仅仅有国企、私企、还有外企和股企(上市公司),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短期与长期发展的平衡、活力与稳定的平衡;在微观上各种所有制资本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提升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构成中国特色混合经济。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毕竟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一种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国企 私企 外企 股企 中国特色 混合经济
赞同(37)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ytjfthhrt2019-07-17

民营企业完全是一个中国命题,国际上没有人这么分的。国际上没有分民营的和非民营的。 中国的民营企业虽然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当然,总体上来说,民营企业分布在产业链的中下游居多,可他们毕竟分布很广。 但是,如果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共同的话,那么这个问题一定不单纯是经济问题,一定是个制度问题,体制问题。 我们国家走到今天,有一个问题是存在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不做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存在着民营企业和国企的二元结构体制。这个在国际上是没有。 民营企业的产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现在,民营企业在对GDP的贡献,对就业的贡献,对创收的贡献,都占了很大的比例。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的一个产品:就是民营企业的产生、壮大和发展。 相反,国企则是计划体制留下来的遗产。那个时候,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那时候的工厂都是计划体制下的一个生产单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就会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国企存留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是什么,这个一直有争论。 我们也曾经历过国退民进的时代,也经历了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时代。那么现实是什么呢?现实是国有企业依然占据产业的制高点,依然有庞大的资产。尽管效益并不是最好的,但是吸纳资金的力量和能力,资源配置中占的地位,都比民企有明显优势。 对于国企,我们提出过一些概念,比如国计民生,比如国家战略。我想是不是有必要在这些大的概念下,来重新梳理国企。 在各种重要的政策和文件中,都明确地讲了:对国企和民企要一视同仁,两个毫不动摇。

(0)

ytjjfuu2019-07-07

中国过去40年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原因在于外资企业进入后的鲶鱼效应和示范效应,在于民营企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在于国有企业的产权和公司治理改革。改革应该是综合性的改革,不能一概而论,因一点重要,就否定其他。这里的一个很大误区就是:肯定一点,否定其他。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事物也是如此,制度也是如此,难道就要因为不完美就全盘否定吗?其实,国企、民企、外企,在改革开放的成就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0)

很有特色2019-06-12

中国特色并不意味着不具备一般意义。概述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到其中体现的逻辑,提炼出一个寻求赶超的国家应该如何发现并遵循哪些必要的步骤,创造出必要发展条件的智慧。由于挖掘必要条件努力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紧密相关,所以应该说改革开放是实现增长的充分条件。 第一步,激活“点石成金”的激励机制。在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条件下,为了压低农产品价格,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作为工业化积累手段,实行了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为了保证农业生产要素不致流失,特别是把劳动力严格限制在农业活动中,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也应运而生。这一制度扭曲了资源配置,造成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和劳动激励不足。在改革前夜,这种体制弊端达到了顶点。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能够改善农业生产现状的变革,都会得到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欢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改革创造了思想基础和政治环境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迅速普及,就是顺应这一制度需求的变革。劳动努力程度与产量及收入直接挂钩,以及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激活了激励机制,在极短的时间内显著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大幅度降低了农村人口贫困发生率,全面增加了农产品供给。 第二步,展开资源重新配置的结构调整过程。农业中激励机制的改善,调动了生产和劳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的劳动时间显著减少,长期积淀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迅速显性化。这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另一个效应显现出来,即农民获得了自主配置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权利。农民遵循劳动力市场上的收入信号,分别进行了经济活动领域和地域的转移。 由于一系列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障碍被逐渐消除,劳动者提高收入的个体动机与资源重新配置的效率驱动力得到衔接,共同推动了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同时在宏观层面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改革期间,中国整体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7倍左右,其中劳动力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或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作出了高达44.9%左右的贡献。 第三步,全方位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是同时发生的。于1979年建立经济特区,先后经历了沿海城市和沿海省份的开放到全面开放的历程;于1986年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扩大、引进外资和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为转移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引导产业结构向符合资源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也为制造业产品赢得了国际竞争力。 作为改革开放的结果,中国经济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年均9.5%的增长速度。一方面,中国这个成就对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赶超,以及对世界经济的趋同,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这一轮全球化,新兴经济体取得了可圈可点的发展成就,世界经济有史以来首次显现趋同的趋势。中国的改革开放既有自身特色,又符合一般发展规律。

(0)

燕塘2019-04-20

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壮大国有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0)

RGDBDFFG2019-04-15

今天的中国民营经济,可以用“五六七八九”来概括,即贡献了 50% 以上的税收,60% 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 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 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 以上的企业数量。说是半壁江山毫不为过。 但回顾四十年来的民营企业发展史,有一个问题一直含糊其辞,那就是民营企业的合法性与其地位。谈起改革开放,很多人更喜欢 20 世纪 90 年代,这是体现中国开放的年代,也是中国面向世界、快速腾飞的年代。但 2 0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非常重要的经验在于:人民需要利益驱动,当时所有改革措施都围绕这个判断进行,领导人认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可以彼此协调,而非冲突。邓公不是早知三年的神人、也不是擘画蓝图的圣君。改革开放之初无非就是三句话:逼出来的改革、摸出来的市场、放出来的活力。但作为“逼”、“摸”、“放”的产物,民营企业从诞生伊始,身份就有些尴尬。 秉承实用主义的邓小平,为了解决农民就业,解决知青进城,保证社会稳定,在体制上略微开了个口子,因此才出现了民营经济。但这些做法只解决了民营经济存在的必要性,赋予了民营企业存在的合理性,但骨子里面是把民营企业当成是权宜之计,当成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补充力量,在很多意识形态至上的人眼中,没文化、没素质、有点钱就吃喝嫖赌的街头小贩年广久,就是民营企业的典型象征。即使花了很大力气破除了意识形态的藩篱,依旧有不少人从骨子里面看不起、看不上民营企业。 但事实证明,市场经济的洪流一旦放开,浩浩汤汤,民营企业的发展一次次令人跌破眼镜。在“三个代表”的表述中,民营企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从权宜之计变成了顺水推舟。但问题还是没有解释清楚,反复强调民营企业保就业、稳增长之类的作用,只讲其存在的必要性,绝口不提其发展的必然性。 过去高速城市化和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十年,催生出了很多巨无霸国企,就像很多银行和政府的官员所说,“跟国企的人打交道不发怵,没政治风险,他们贷了几百亿还不上也没关系”。同时这样的事从央企到各省城投再到政府投融资平台,俯拾皆是,官商关系微妙异常,毕竟花钱谁不会花,表面上看起来,国有企业一路高歌,无往不利,民营企业左支右拙,狼奔豕突。 在这种环境下,尤其是去年极左思潮再度出现,民营企业离场论、公私合营改造论等频频出现,好像容忍民企是无奈的选择,消灭民企是伟大的理想。歪风邪气之盛,导致总书记都不得不出来召开座谈会,给民营企业打气。 但仔细想想,民营企业真的需要谁来加持、点头、定调、默认吗?天下没有神仙和救世主,只有人类发展的普遍真理,那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存在决定意识。生产关系相对于生产力的超前或滞后,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促进或遏制,意识对存在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会深刻的改变世界,民企的未来究竟在何方?无非是事在人为罢了。 今年的两会,成果就是审议通过的《外商投资法》3.0 版本,40 年来,我国出台了几次外商投资法,这次外商投资法我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它至少讲三个平等,权利平等、规则平等、身份平等,连外商都能够做到这一点,作为民企跟外商一视同仁,难道做不到这一点吗?所以伴随特朗普的发难,整个倒逼机制的运转,对于中国来说,可能真的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了。

(0)

IGHBKJVVH2019-02-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企发挥了巨大作用,平顺经济主要依靠国企的力量,国企也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西方经济体调节经济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是财政,二是货币。而中国有三种手段,除了财政、货币,还有国企。因此,得益于国企,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上避免了马克思所说的那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当下,舆论也在讨论民企的发展,其实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最重要的都是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需要完善的规制、法治的环境。并不是说,民企发展困难了,给民企多点融资扶持就可以了。现在重视营商环境就是在往这个方面努力。 至于国企,其实中国也出台了不少改革方案,比如要求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不能与民争利。对于国企来说,要在该去的领域(自然垄断、公共服务等)发展,应该理顺国企的发展空间,并推进竞争性领域的市场化程度。现在这些改革方案已经基本形成,关键在于执行。

(0)

IYUKGDT2019-02-02

随着私营经济对就业、GDP贡献率的飞速提升,人们对私企的认识逐步深入。十五大报告中,私营经济终于被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的勃发,出现大量的用工缺口,这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撕开了一道口子。1984年,中央废除《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允许农民自理资金和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当年就有二千万人进城。从90年代起,进城务工、经商的人群连年攀升。如今,这一数字已高达2.8亿。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吃饱了饭,那么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开始让数亿家庭摆脱贫困,也为底层打开一个上升通道,中国社会缓慢的向开放社会转型。中国经济保持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他们功不可没。

(2)

VRSTW2019-01-18

中国经济的增长究竟是由哪些因素驱动?乔治·吉尔斯说过,经济增长的原因很简单,让有创造力的人有钱;经济停滞的原因也很简单,剥夺有企业家精神的人的财富。 我们看到,中国私营企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力量。私营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个结果。我认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本质上是以下两个要素的化学反应: 第一个要素:中国人的勤奋、聪明、实用主义以及对财富的渴求。 你想一想,在全世界,几乎不存在拥有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并对财富有如此巨大渴求的国家。大量的中国人认同人生应当勤奋工作、努力挣钱,这是东亚人,包括台湾地区、日本、韩国普遍认同的观念,而其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并不具备这种特点。 第二个要素:体制改革与第一条产生了的化学反应。 中国长期拥有各种资源的优势,包括人口红利、土地资源,以及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经营成本的低估,早就可以加入到国际产业分工当中去。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不行。这说明增长并不来自于我们所谓的被低估的各种资源要素,而是由于一种重要的「化学元素」的缺失,这个「化学元素」就是人和体制的化学反应,而不是人口红利。 用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土地资源、低环境保护、低劳工保护等原因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太过简单,在八十年代之前这些东西都有,东南亚、南亚、非洲也不缺。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原因在于,八十年代之后在体制上我们停止了瞎折腾,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们和东亚的日本、韩国一样聪明勤奋喜爱积累财富,许多国家并没有这两个要素产生化学反应。既然这两个要素没有消失,那么化学反应将持续进行下去,也就是没有理由对中国经济悲观。

(1)
1 2 3 28条信息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