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前苏联和中国的模式经验是否适合当前全球互联互通伟大实践?

发布日期:2019-09-18    浏览次数:7273

  

全球史是一部互联互通的历史,全球范围内的互联互通是全球化时代的本质特征。人、财、物、智(信息)的自由流动从来没有达到今天这样的程度,我们正迈入互联互通的世界。

  

         当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互联互通产品的最大贡献者之一,已经具备全球互联互通的基本能力,正在逐渐显现和提升全球互联互通的核心力量。而前苏联和中国在社会主义建国初期,均在能力和财力等不足的情况下,仍集中力量(国力)建设公共产品即办大事,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惊人的非凡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因此,您觉得两国建国初期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是否适合当前的全球互联互通伟大实践呢?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毕竟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一种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前苏联 中国 建设 公共产品 模式 经验 全球化 实践
赞同(51)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mmmfrtw2019-11-25

我们不能拿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不能拿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我们前三十年奠定了完整的工业基础,留下了良好的工作作风。 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一遍遍地做难事。艰苦的实践,充满风险的实践,给你带来的认知,是仅仅在空调房里品着茶水看材料,永远不可能获得的。 “做难事是最有效的耕耘”。生活不能总是一潭死水,生活需要波澜,没有波澜营造波澜。不主动把自己逼上墙角,形势也会把你逼上墙角。

(0)

体验如同电影2019-10-15

王岐山:我们的民族工业化,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建国开始的。我们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工业基础。咱就不说别的,大家稍微了解点历史,1到8机械工业部,八个机械工业部怎么分出来的?我们这有驻部的纪检组长你们知道吗?工信部的同志应该能说清楚吧?我们能把卫星送上天,把原子弹爆炸了。 更可贵地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但是我的历史思考里有这条,我们后来改革开放的这些人是谁培养的?恰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后),我就听很多人说,甭管是工程师还是科学家,也包括我们的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他们都跟我说,没有共产党我根本上不了大学,更别说当工程师了,连高中都上不了。很多人都是靠当时党和国家的助学金啊。

(0)

看黄金季节2019-10-14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读懂他,更有多少人曾经误解了他啊!可是—— 在他执政的短短的二十七年间,无论是在朝鲜战争、对印自卫反击、还是苏俄在边境陈兵百万,毛泽东从未向这些强敌屈服过,中国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卓有成效的外交行动重新获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认可,尤其是毛泽东以众横捭阖的高超战略、超人的胆识斡旋于美苏两强之间,为中国赢得了巨大的政治外交红利,至今受益。 在短短的二十七年间,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一举消灭了为害千年的匪患,肃清了黑社会帮派势力和一切扰乱社会、残害人民的黑恶势力,社会秩序空前安定。毛时代的犯罪率是中国历史最低的。 在短短的二十七年间,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彻底扫除了自清末以来全民吸食鸦片的恶习,铲除了危害国民身体、国民精神健康的“陋习”——如童养媳、裹脚、纳妾、男尊女卑等等,民族精神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千百年来摧残和迫害妇女的卖淫、嫖娼的社会污泥浊水,被荡涤无存,妓女被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并且给予其应有人格尊严,中国只有在毛时代才真正算彻底消灭了“黄赌毒”。 在短短的二十七年间,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扫除大量文盲,大力普及基础教育,从49年以前全国80%以上的文盲率,到70年代中国大地上新的一代青少年普遍都受过几乎免费的初等教育,中国人从没有把知识的学习如此“草根化”过。 在短短的二十七年间,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消灭或基本消灭了多种存在于广大农村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天花等。在国家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依靠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这“三大法宝”,为中国数亿农民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并赢得世界赞誉。在27年内中国人口平均寿命从35岁提高到65岁。 最为可贵的是,以刚建国时期一个长期积贫积弱、饱受战乱的极端落后的农业国,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节衣缩食、自力更生在短短27年的时间里,建立成拥有完整轻重工业体系的世界第六大工业国,甚至还在航天核武电子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走完了西方主要老牌工业国100年才能完成的国家“工业化浪潮”,没有这些辉煌的成就奠基——总设计师用什么去改革开放呢? 郁达夫曾说: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群体;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应该去缅怀这样一个人的原因吧。 谨以此文,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0)

跳舞2019-10-07

1950年初, 11万筑路大军挺进西藏, 他们领到的武器不是钢枪, 而是铁锤、钢钎和十字镐, 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 硬生生在世界屋脊的, 悬崖峭壁上开辟了一条天路!4000多人牺牲在筑路途中,平均每公里,长眠着两名烈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危难面前,他们选择逆流而上; 万家灯火,他们选择用自己的, 负重前行照亮岁月静好。和平年代的英雄们, 你们的流血牺牲, 我们不会忘!

(0)

万分人格2019-10-06

1953年2月19日,春寒料峭,毛泽东乘坐“长江号”舰艇视察长江。 天黑时分,他看到岸上灯光闪烁。随行的人告诉他这里是湖北黄石,毛泽东立刻提出要上岸看一看。 负责保卫的同志劝阻,说黄石连马路也没有,很不方便。毛泽东却说:“路不好,我就是骑毛驴也要去看看。” 据湖北省档案馆藏资料记载,下船后,毛泽东一行人直奔大冶钢厂。从炼钢、铸钢、锻钢到轧钢,毛泽东在车间从南走到北,把钢厂生产一线从头看到尾。 在轧钢厂,在430轧机加热炉旁,毛泽东仔细询问生产情况;在炼铁厂,毛泽东从工人手里接过蓝色看火镜,看铁水熔炼情况;在长江码头,毛泽东回眸长江边炉火闪烁的大冶钢厂,对前来送行的同志说:希望你们把这个厂办大办好!1958年9月15日,参加武钢第一炉铁水出炉庆典后的第3天,毛泽东原本要从武汉前往安徽视察。但他临时提出,要再到黄石去看一看。他这一天去看的大冶铁矿,是他一生唯一到过的铁矿山。据档案记载,毛泽东还再次来到大冶钢厂,登上平炉台和正在操作的工人一一握手,点赞钢厂“发展很快”。5年间两次到同一个地方视察,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并不多见。这段佳话,一直是黄石人介绍自己城市的特殊“名片”。毛泽东为什么如此看重黄石?只要我们回望70年前“一穷二白”的中国,回望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就不难理解,共和国缔造者心中“有团火”,使得他对这座有着中国近代第一座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铁矿的“矿冶之都”投注了更多的目光。毛泽东心中的那“团火”,就是作为工业文明象征的炉火,就是让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梦想。而黄石,正是一座3000年炉火不熄的城市。5年间两次到同一个地方视察,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并不多见。 旧中国给新中国留下的是一个工业极端落后的“家底”。毛泽东曾感慨那时的中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工业的落后,最突出体现在中国“人均钢铁产量只够打一把镰刀”。近代中国,从世界文明之巅“断崖式跌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之前,有志之士为救国强国不懈奋斗,却无能为力、无济于事,“矿冶之都”黄石的命运堪称缩影。......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写道:“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没有人民的福利,没有国家的富强。”正是这种浓厚的工业情结,让毛泽东在1953年和1958年两次到黄石视察。在毛泽东视察的鼓舞下,1959年,大冶铁矿产矿石290万吨。到20世纪70年代初,产量达到顶峰年产505.1万吨。作为新中国的“工业粮仓”,黄石源源不断地向国家输送原材料,为振兴民族工业做出了贡献。这座承载中国千年工业文明,百年工业梦、强国梦的城市,站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在这里,转型发展的“战火”,正熊熊燃烧,已成燎原之势。

(0)

YUNYH2019-10-05

众所周知,从60年代到90年代,日本经济实现了人类奇迹。但是,造就这个奇迹的还是以“国家为导向”的经济模式。毕竟,纺织、煤炭、钢铁……或再后来的电器等傻大粗行业,都很适合国家导向的“大干快上”模式。这并不是说“以国家为导向”的经济模式不好,而是说日本把这种模式发展到极致,才能从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为世界级强国。

(0)

TBTSFER2019-10-02

中国的核心命题是救亡、赶超、民族复兴。共产党自觉地承担了这个使命,而且有效地推进这个使命的落实。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毛泽东的赶超论。 最著名的一段就是1956年8月30日,就是中共八大预备会议举行的第一次全体会议。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改造完成以后,再花五十到六十年,完成赶上美国的设想: 我们再有五十到六十年,就完全应该赶上了,这是一种责任。你有那么多人,又有那么大的一块地方;资源又那么丰富,又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没有超过美国,你像什么样子呢?那就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所以超过美国,不仅完全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应该。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 1956年生产资料改造完成后,主要目标就是向自然宣战,发展生产力,实现赶超。当然当时赶超的指标和现在认识不一样。我们现在一般用GDP。那时候叫钢,后来加了粮;就是以钢为纲,以粮为纲,以钢铁产量为赶超目标。1958年,毛泽东在工作方法草案里就讲了,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要在15年或者在更多一点时间内赶上超过英国。 毛泽东在建国后的整个的二十多年当中关心两个产量,一个是粮食产量,一个是钢铁产量。所以1958年提出大跃进叫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然后就兴起了大跃进里面叫“大炼钢铁”。客观地讲,动机没错,方法失败,造成的后果也极为严重。但是他急迫地想要赶超的那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讲对原来赶超的框架进行反思,他吸取了原来欲速不达、急于求成的教训,很谨慎。邓小平时期没有提出赶超的任务,而是以GDP为目标的发展速度,到2000年小康水平,人均1000美金。到2030-2050年就是4000美金。结果这些年发展要比原来预期好的多,然后就比原来有自信了。

(0)

kigjuy2019-09-24

1990年代, 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中国开始大规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个举世瞩目的大型工程, 在此后的20年间, 依次登场。包括跨越17个省级行政区, 向东部160多座城市输送天然气的, 西气东输工程。跨越上千千米, 从长江流域向华北调水的, 南水北调工程。搬迁移民100多万人, 总库容393亿立方米的,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世界上, 开建大型工程数量最多的国家, 并非因为中国人偏爱大型工程, 而是巨大规模的市场, 可以从大型工程获得, 足够的回报和溢出效应, 从而形成正反馈, 这就是中国成为基建狂魔的根源。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 其管网每年管输能力高达1236亿立方米, 可以让大约4亿人从中受益。而南水北调, 则向沿途253个县级以上城市供水, 大大缓解了北方的缺水问题, 因为有了“南水”, 北京甚至可以直接安排, 之前的供水主力密云水库, “休养生息”。今天的中国, 220千伏以上的输电线路, 长达73万千米, 足足能绕赤道18圈, 位列世界第一。14.3万千米的高速公路, 位列世界第一。3万千米长的高铁网络, 位列世界第一。4358万千米的光缆线路, 位列世界第一。648万个移动通信基站, 位列世界第一。整个中国, 都被密布的基础设施连结起来。这种庞大的基建规模, 加强了中国各地的连接性, 形成了一个涵盖14亿人的, 无论欧美印日都无法企及的, “洲际规模”统一市场。这种规模的市场, 可以支撑比其他国家更为发达的, 网购电商, 每年快递出的货物, 高达350亿件。也可以支撑, 中国发展一些重大战略产业, 例如大飞机。大飞机产业资本密集、研发周期长, 所以长期只有美国、欧洲两个玩家, 而据预测, 中国未来20年, 将需要购买超过8000架新飞机, 足以支撑中国成为大飞机产业的, 第三个玩家。这就是, 中国无与伦比的规模效应, 全球独一无二的国家优势。

(0)

irsvrttgr2019-09-22

1917年俄国“伟大的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老大哥”和学习的“榜样”、“让人民获得了解放并过上幸福生活”等等终于在普京的推动下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 有意思的是,在普京眼里,十月革命的结果居然是让西方得益匪浅:虽然苏俄的社会模式和意识形态是乌托邦的,但是,它们“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各地的改革(这是非常清楚的事实,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引起了人们对发展模式进行认真的重新评估,产生了竞争和竞赛,我要说,很大程度上正是所谓的西方从中获得了好处”。

(0)
1 2 3 29条信息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