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别让微信成了伪科学谣言的传播工具?

发布日期:2015-08-31    浏览次数:5005

  

      近几年即时通信工具兴起,仅微信用户就有6亿。刷微信、看公众号、逛“朋友圈”,已成为大部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却有些人利用微信来传播一些耸人听闻、似是而非的谣言。

      微信与微博开放式的信息共享不同,微信群和朋友圈构成了熟人社交网络,所以更为私密,信任度也更高,不仅使得谣言更易被相信,而且使辟谣更为不易。如果继续让“朋友圈”里的谣言病毒式传播、裹挟式转发,危害就会越来越大。今后若依旧任由微信里谣言泛滥,那么微信难免会成为“危信”。《共绘网》认为应加大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的文明法治,不能让微信等新媒体成了伪科学谣言的传播工具,而传播正确的,有说服力的科普知识,正确引导舆论,是新媒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你的观点是?

相关热词搜索:通信 微信 传播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57)  |  中立(1)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桃圆2023-07-22

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生态

(0)

JDTFES2022-12-18

水军走开,我不想骂你!

(0)

蓉蓉2022-02-28

平庸之辈从未渴求过真理, 他们对不合口味的真相视而不见。 假如谣言对他们有诱惑力, 他们更愿意崇拜谣言。 谁向他们提供幻觉, 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 谁摧毁他们的幻觉, 谁就会成为他们的攻击目标。

(1)

vggkiji2022-02-03

大众识别“伪大师”的能力是欠缺的。其实得到平台的部分课程还是比其他平台好一些的,仁者见仁,部分用户舍不得花钱,部分用户不花钱,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少花钱可以获取资源,这些才是阻碍平台发展的最根本。先做好APP和产品,对别人说知识付费时能泰然处之比啥都强[吃瓜]蕉绿都是他们贩卖的[Emm]

(0)

闲云鹤2021-01-18

知识不分左与右,只分伪与真。写得很好,谢谢!

(0)

辛章2020-06-18

今天和一个省教育研究院的所谓专家聊天,他说出的理论让我震惊。华为的5G用了微波技术,因为人的眼球没有汗腺无法排除热量5G基站会造成眼球内蛋白质病变使人患上白内障。真的无语,我不敢相信这是一个专家说出的话!在这样的所谓专家的教育下会出现多少的白痴?真的不敢想象!国家什么时候能彻底清除这些拿着高薪的伪学者!打着科学的幌子招摇撞骗的人简直就是国家发展的败类……

(0)

肖欢欢2020-05-14

王立华:这场舆论斗争营垒分明,一方是广大人民群众和普通共产党员,一方是自由派公知,当然还有一些体制内外迄今还执迷不悟的“糊涂人”。最后结果是,社会绝对的大多数压倒少数,这反映了当今中国的正能量,也是不可辱的民心民意。问题在于,行为如此恶劣的退休领导干部,为什么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出来管一管,湖北省作协的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有关监督监察部门理所当然地应该进行调查。

(0)

KLKRHB2020-02-01

希望大家依法科学有序防控,多一些尊重理解,少一些抱怨指责,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挺起身板义正辞严守护正义和真相,不做推波助澜制造恐慌的人,不做麻木无知冷漠刻薄的人,不做狭隘偏激自私自利的人。要知道,我们的亲人在这里,我们的事业在这里,我们的希望与梦想也在这里,所有一切,都只为共同守护好我们的城、保护好我们的家!

(0)

温馨小熊2019-10-15

加大监管力度,普及群众防炸骗意识。

(0)

温柔2019-08-13

不少“伪科学”其实只是某些产品的宣传广告而已,“伪科学”内容自己就是很多的无凉卖家规避广告审查义务的方法。在非常多的中老年朋友微信群里,经常能看到充斥着的特别多的类似于“科学研究表明”篇章。开头动不动就是某某科学家研究,某某科学院研究等等,充斥着大家听不懂的各种专属名词、“专业级”医生解读、“重量级”数据引用。

(1)
1 2 3 25条信息

庆南2020-02-03

转危为机,建议从疏通言路开始,从哪里跌死从哪里重生。只要利用好、引导好,互联网不是传播谣言的法外之地,是迅速传播真相、消灭谣言的利器。 可以看到在这次疫情中,所有被认真了辟谣的假信息(比如辟谣平台等),存活和传播时间没有超过一天的!而那些被禁言的声音,仍旧争议难辨不明真相导致恶评如潮。这个尝试和获得的经验,值得吸取推广!

(0)

高玉葆2016-01-28

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表面上让人与人的关系更亲密了,实际上却让每个人更孤独。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很多点赞,但想找个人一起吃饭却很难;我们在朋友圈里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却总想不起对他们嘘寒问暖;最近媒体还报道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案例:一对80后夫妻,每天晚上互道晚安竟也是通过微信……我们所使用的工具,正在重塑我们的行为模式。数据显示,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很多人起床第一件事和睡前最后一件事,都是查看微信;各种吵吵闹闹的微信群、亲朋好友的朋友圈,已成为我们每天的必修课……没有谁喜欢被微信绑架,但每个人都有太多理由放不下微信。当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的生活

(0)

王云鹏2015-12-15

不用刻意打电话就可以了解好朋友的动态,微信朋友圈着实“火了”一把,让人着迷以致不自觉地刷屏。然而,随着卖东西、集“赞”,尤其是最近的各种拉票渐渐充斥朋友圈,不少粉丝“怒了”。当然,一些在朋友圈发起的投票评奖活动是基于理性创意的积极行为,但也有一些评奖活动已经完全背离了评比本身的含义,由“实力竞争”变味为“人脉比拼”。   变味的朋友圈拉票,将评比活动举办者、拉票请托者,乃至被请托者的“操守”撕了一地。一些举办者将参赛对象集纳到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并非为了真的要在他们之间评出个孰优孰劣,因为微信朋友圈是“熟人社会”,请托式的投票,本来就是“谁托投谁”,投票结果根本反映不出参赛者谁更胜一筹。事实上

(0)

呼尔查2015-12-14

朋友圈“求刷票”,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是对社会诚信的一种伤害,它实际上正在把对个人的困扰变成了一种对社会整体诚信体系的困扰。更值得担忧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性,认为这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还意味着自己有“成人之美”的精神。 首先来说,这种只是碍于面子或友情的朋友圈刷票,对那些没有主动“求刷票”的人来说,显然是有失公平与公正的。在所有活动的参与者当中,必定有些人不屑于这样的网络拉票,还有人不具备网络拉票的条件,那么也就意味着评选者不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这不但会损害部分参选者的利益,而且也会损害整个活动的公信力。其次来说,既然我们要帮助一个人投piao支持他,就

(0)

花蓓2015-11-25

巴黎13日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后,有一些说法在网络中流传甚广。比如,“三名中国留学生在恐袭中被恐怖分子劫为人质并遇害”“4名蓄须男子携重武器闯关巴黎”“15日晚共和国广场发生枪战”……然而事实证明,这些说法均为谣言。中国驻法使馆的权威消息显示,截至目前,恐袭事件中仅有一名中国公民受轻伤,并已得到有效救治。而15日晚共和国广场的所谓“枪战”,其实是有人不负责任乱放鞭炮。至于“4名蓄须男子携重武器闯关巴黎”的传闻,也是子虚乌有之事。   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出现一些小道消息并不奇怪。但是,它们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必要的恐慌,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救援和善后工作。据我这几天采访和观察,谣言之

(0)

景新海2015-10-30

 随着人们对手机、网络社交的依赖越来越强,“朋友圈”作为一个网络熟人社会,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但由于“朋友圈”属于封闭式传播环境,自我纠错能力弱,广告、谣言便充斥其间,严重污染了“朋友圈”的社交生态。   一、公益?广告推销!   今年初,辽宁铁岭市民吴凯在“朋友圈”中看到这样一条信息:“同仁医院丁桂聪主任恳请帮忙转!寻找需要助听器的孩子,澳大利亚著名华人慈善家计划在中国捐助10万只助听器,请将需要救助的孩子信息发到电子邮件中。”小吴的表弟正好患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小吴便把表弟的信息和自己的联系方式用邮件发给了对方,可等了三个多月对方仍没有回复,手机却经常收到一些推销进口儿童助听器

(0)

韦国邱2015-10-26

新媒体时代,发达的微信朋友圈让人们可以轻易获取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其中也包括医学科普内容。但在朋友圈中广为流传的不少关键词为“健康”、“养生”、“保健”等的文章并不靠谱,看上去煞有介事的内容互相之间经常“掐架”,更有一些顶着科普的帽子,实则传递着陈旧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对人们形成一种误导,公众往往感到莫衷一是。   前不久,曾有位朋友接到一则转发过来的微信,名曰“可怕的心脏支架——让我们重新认识缺德手术”。文章披着“科普”外衣,用专家口吻告诫人们:“装了支架的话,一旦有堵塞,死亡是很快的,希望大家不要不明不白送了性命。”接到转发的这位朋友恰恰是某市一家三甲医院心脏内科专家,他无奈又颇为感慨地说:

(0)
1 7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