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德日为何技术领先?民族危机感强还是其他原因?

发布日期:2016-08-21    浏览次数:12416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而一说起技术,首当其冲的便想到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德国在科学方面的成就相当显著,有103位德国人获颁诺贝尔奖,在20世纪,德国的诺贝尔奖得主较其他国家多,尤其是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等科学领域。日本在电子、手机通讯、低耗能环保车、机械、工业机器人、光学、化学、半导体和金属等多项领域具世界领先技术且屡获殊荣有人不禁发问,为何德日的技术一直遥遥领先?是民族危机感强?还是其他原因?请您把脉开出药方。

相关热词搜索:德国 日本 科技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26)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熊晓东2021-12-22

在不断创新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德国人领悟到“德国制造”最重要的保障其实是制造业人才的培养。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德国的人才教育体系,对实践与基础工作格外重视,他们的秘密武器就是著名的“双元制”:即德国学生在学习期间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教育。拿汽车制造专业的学生来说,大一入学后就分配在企业车间绘图纸、造零件。然后将这些零件直接放在车辆上测试,根据实际效果进行打分。 等学生对汽车制造有了切身感受后,再回到学校学习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等学科,如此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0)

石颂天语2021-11-07

其实,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很多学者并不看好中小企业的发展。 他们普遍认为,中小企业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不可能通过规模效益来实现扩张,只能依附于垄断资本,并忍受垄断资本的压榨。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还要扮演大资本“黑手”的角色,替大资本剥削廉价劳动力。事实上,日本中小企业长期难以摆脱资金匮乏、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招聘不到优秀人才的困境。 这种悲观论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了改变。当时的日本学者中村秀一郎通过大量调查分析提出,当时日本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一大批介于大资本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企业群体,他将其称之为“中坚企业”。中村教授指出,中坚企业一般为家族企业,其产品具有独创技术,可以抵抗大企业施加的竞价压力,获得较高利润,员工工资一般也较高。这种新局面的出现,和当时科技的进步以及产业分工程度的加深密不可分。 对于生产过程比较复杂的产业链来说,大企业不可能在所有工序上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这就给了一些中小企业在某一环节上取得技术优势的机会。 比如,一辆汽车的生产需要两万多个零件及大量工艺,即便是像丰田、大众这样的巨头也只能在节油、安全性、舒适度等显而易见的技术指标上研发提升,不可能面面俱到。像汽车发动机这个部件,要想实现最佳的工作状态,气缸的内表面需要经过珩磨机的打磨,使表面更粗糙,便于附着更多润滑油。 汽车大厂一般都会选择购买格林(Gehring)公司生产的珩磨机,而不是自己专门去研制珩磨机。 一来珩磨机看似原理简单,其实技术含量很高。格林的激光珩磨机在冷却、温控、过滤等技术上一直是很多同行无法超越的。汽车大厂就算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几年下来研制的产品在技术上也不一定赶得上格林。 二来汽车企业对这种设备的需求量非常少。一家工厂只要有几台设备就足够运转了,汽车企业如果只是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做这种研发是非常低效益的。 这也就是众多中坚企业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上脱颖而出的原因所在。

(0)

宇姚2021-10-20

为什么中国工业制造业发展到今天,会遇到隐形冠军稀缺的困境?我们跟德国、日本的差距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从德国、日本隐形冠军成长规律来看,它们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拜技主义、长期主义、崇尚工匠精神。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拜技主义、长期主义让德国和日本涌现出一大批隐形冠军。而我们是拜金主义、短期主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们与德日的差别不仅仅是在硬件上,而关键在价值观和文化上。什么是拜技主义?就企业而言,信仰技术,技术第一,技术立企,把追求技术卓越当做企业的信仰和生命线;对社会而言,是一种价值观和对人的尊重。 厉害的企业厉害在哪儿?就是厉害在产品技术上。什么是一流企业?说到底一流企业就是产品技术一流。隐形冠军要占据行业领头位置,必须得拿产品说话,做出来的产品一定得是最牛的。因此,这些企业一定是崇尚技术、痴迷技术、追求技术。隐形冠军之所以成为隐形冠军,靠的是一批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工艺人员、工人技师、管理人员。因此,这些人在企业中必须有足够的地位。我是工人出身,我们当年最崇拜的就是八级工。按照现在说法就是工匠、高级技师。1956年国家第一次进行工人八级制考级,我们企业有一位老师傅不到30岁就考上了国家第一批八级车工,立马就成为大家的偶像。纪录片《中国工匠》中展示的那些高超技艺,大概就是八级工的技术水平。产品最终要靠工人干出来,谁技术牛大家就崇拜谁!这就是拜技主义。在德国和日本,这种对技术的尊重、对技术牛人的尊重是常态。这两个国家崇尚工匠精神,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民众,都对科学技术和技术能人有足够的尊重。这种拜技主义下的人文环境和企业氛围,为隐形冠军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必要的社会基础。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时刻。但遗憾的是,这些年,年轻人的偶像已经被明星所替代,我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偏移,失去了产生隐形冠军最重要的社会基础。而同样的偏差,也发生在中国企业对人的价值判断和实际使用中。拜技主义还体现在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和技术创新的痴迷。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美国对创新的驱动和鼓励有目共睹,美国也因此成为全球科技发明和技术创新最多的国家。(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

(0)

HFDRD2020-10-23

所谓“结构决定功能”,就是要处理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继续保持高中阶段职普比大体相当,并科学确定高等教育阶段的职普比例。所谓“体系决定特色”,就是要在贯通上保持自己的类型特点,不断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提高高职教育的发展质量,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贯通衔接。所谓“服务决定品质”,就是要促进职业教育的横向融通,发挥职业教育在服务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中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0)

融会贯通2020-05-27

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和强盛, 人才是最重要的。 任正非如是说,我讲两个故事,二战时的德国和日本。 德国因为不投降,最后被炸得片瓦未存,除了雅尔塔留下准备开会,其余地方全被炸成平地。 日本也受到了强烈轰炸,如果不投降,美军也要全部炸平,最终日本采取了妥协的方法,保留天皇,日本投降,没有被完全摧毁,但是大量的工业基础被摧毁了。当时有一个著名的口号 " 什么都没有了,只要人还在,就可以重整雄风 ",没多少年德国就振兴了,所有房子都修复得跟过去一样。 日本的经济也快速恢复,得益于他们的人才、得益于他们的教育、得益于他们的基础,这点是最主要的。所有一切失去了、不能失去的是 " 人 ",人的素质、人的技能、人的信心很重要。

(0)

ladec2019-10-08

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向来注重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的人才。德国的中小企业自身注重技术追求和企业的长远追求。 除了国家在制造业教育体系上的注重,德国中小企业本身,它们的企业精神中,也相对比较务实,更注重长远发展、内功的打造,它们相对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踏实、下苦功。 掌握行业内最顶尖的技术,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是它们矢志不渝的信条,许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有着悠久历史,把企业做成一份长久的事业耕耘,同时,这些中小企业普遍都拥有较长期的发展战略,这些追求,无论是技术追求、还是事业追求、以及长远规划的注重,都不亚于优秀的大企业,这实际上也是德国中小企业成功的关键。

(0)

邦曾cc2019-10-08

工业革命较早,体制完善,有足够时间磨合教育。

(0)

与你同行2019-05-01

从表面来看,中德两国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日后双方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可能越趋激烈。然而,德国凭藉先进的技术基建,已处于世界工业发展最前缘,而「工业4.0」则是要藉着智能工厂进一步提高国内产业效率。相比之下,中国正全力解决生产效益低下问题,而《中国制造2025》其中一项重要目标便是优化产业结构。《中国制造2025》制订目标,希望中国制造业至2035年达到全球制造强国阵营的中等水平。 鉴于两国产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在中短期内,中国显然难以在工程产品领域与德国竞争,尤以高端业务为然。相反,中国企业还须继续依赖外国企业提供的先进设备及技术,以实现生产现代化及自动化。目前,德国是为中国提供先进生产技术及机床设备的主要供应地之一。因此,如果中国能够在进行产业流程数码化和网络化的过程中借鉴德国的标准和经验,将为中德两国的产业带来巨大商机。

(0)

19732019-03-01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西门子总裁:“为什么区区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 对方回答:德国的工匠精神会对每个生产细节非常重视,他们承担着生产顶级产品的职责,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所以德国涌现出奔驰,宝马,奥迪,阿迪达斯… 那位记者反问他:“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吗?管它什么义务呢?” 西门子总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一、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0)

江风2018-12-29

最近这些年来,我们一谈起日本,第一反应就是“没落的发达国家”,他们过去的二十年,是“失去的二十年”。 但是,今天日本人再获诺贝尔奖,或给这种观点重重一击:日本并不是真的举步维艰,所谓日本经济失去的27年,一定意义上,也是他们科技创新的27年。 先来个总体概况:根据2015国际权威研究机构《汤森路透》发表了新的一年全球企业创新排名TOP100,全球创新企业TOP100 :日本40家;美国35家;法国10家;德国4家;瑞士3家!在2014年之前一直是美国第一名,2014年之后被日本超越。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有4个指标名列世界前茅: 1. 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 2. 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 3. 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 4. 是日本的专利授权率竟然高达80%,可见其专利申请的质量。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高科技公司,比如三星,intel,苹果,高通等等,如果没有日本的高精度设备,配件,解决方案,这些公司至少倒退10年。 这几年不管是VLSIResearch,英特尔最佳供应商里的SCQI和PQS都是日系刷榜(8家SCQI6家日系,18家PQS11家日系,连iphone里1000多项核心部件就有一半以上来自日本)。 谁拥有最先进的科技,谁就握着最锋利的武器。而诺贝尔奖,正是日本手中拿着的武器闪着光芒的刃。

(0)
1 2 1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