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我国发展空间站是否过早?

发布日期:2013-07-25    浏览次数:1972

       综合成本、用途等各个因素,你认为我国发展空间站是利大还是弊大?一定要这样急于发展吗,会短期内带来确切的好处?为什么?有些发达国家不急于发展空间站?他们又是怎样的想法呢?

相关链接: 

人类并不满足于在太空作短暂的旅游,为了开发太空,需要建立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基地。于是,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在太空建立新居所的条件成熟了。

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巡访的载人航天器。小型的空间站可一次发射完成,较大型的可分批发射组件,在太空中组装成为整体。在空间站中要有人能够生活的一切设施,不再返回地球。

    国际空间站结构复杂,规模大,由航天员居住舱、实验舱、服务舱,对接过渡舱、桁架、太阳电池等部分组成,试用期一般为5-10年。

总质量约423吨、长108米、宽(含翼展)88米,运行轨道高度为397千米,载人舱内大气压与地表面相同,可载6人。建成后总质量将达438吨,长108米。

相关热词搜索:空间站 成本 中国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52)  |  中立(8)  |  反对(2)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四海归秦·烈2022-07-10

让狂犬吠日去吧!坚定不移地走自已的路!未来的空间站一定属于中国!

(0)

fghucfe2021-07-11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主席高瞻远瞩,激扬文字,挥斥方遒!而今这些梦想已经实现了!盛世中国,如你所愿!民族复兴,大步向前!

(0)

秦蒙2021-06-18

两个前辈带领一个后辈,我国的航天事业,就要这么传承下去,预祝圆满成功

(0)

VHGEF2020-03-24

工程耗资过高,而且项目建成后,容易为外国人做嫁衣,现在建时机不好(不是不同意);但另一方面,项目建成后,至少会吸引大批一流科学家为了做实验而迁往中国,在技术发展和人才引进方面有巨大效益,拭目以待吧。

(0)

hhrthrh2019-01-06

70年前,我们是学人家造收音机,学人家造电视,学人家造车……能做得跟人家一样好都有可能是奢望。现在,我们津津乐道的,是中国的无现金社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高铁,学习自美国而又比美国更好的互联网技术。借鉴以后做得更好,是我们的追求。而今后,我们要做成的,是领先世界的5G、物联网、AI,乃至量子卫星、受控核聚变,引领科技、引领世界,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放弃过很多,这次中国不会放弃星辰大海!600年前,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郑和可以几次下西洋探索。但是当时的明朝认为探索海洋劳民伤财,于是我们曾放弃了海洋;100多年前,清朝就有了中国的第一辆汽车。但当时的皇帝认为,司机竟然要坐在他们前面,实在是荒唐透顶,于是我们又放弃了陆地;80多年前,我们应该发展空军。可是民国政府认为飞机这种东西没用,打起仗来再买也不迟,这笔钱不如拿去投资,我们又放弃了天空……我们放弃过海洋、放弃过陆地、也放弃过天空,但这一次,我们中国人绝不会再放弃星辰大海!

(0)

锵锵2017-08-25

公众科学素质不高不仅拖了科技创新的后腿,还使“吃茄子就能包治百病”“吃碘盐就能防治核辐射”等谬论大行其道。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必须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事实证明,科学家的观点“对撞”是普及公众科学知识、培养公众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正如有媒体所评论的那样,一个月前,中国99.99%的人可能对大型对撞机还一无所知;但一个月后,它却逐渐演变为一个公共话题。经过专家们的辩论,公众就对大型对撞机的作用、发展历史等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其效果远胜过场面宏大的“我说你听”。值得称道的是,在这场围绕大型对撞机该不该上马的“对撞”中,讨论双方都以理服人、就事论事,既没有以势压人,更没有辱骂约架。希望科技界这样的“对撞”更多些,不管是重大科技决策,还是“有的能重复、有的不能重复”的实验结果。

(0)

李和平2016-08-05

创新,引领中国航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航天,提升国家实力;航天,拉动国民经济。今天,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的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2000余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于卫星通讯导航、气象预报、防灾减灾、食品生产等领域。随着中国空间站逐步建成,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日益完善,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卫星遨游苍穹,中国航天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

(0)

郁达夫2015-03-19

非常喜爱《共绘网》,和同事经常就它提出的话题和观点进行深刻的讨论,对它的关注大过了其他任何纸媒和知名网站。今天与同事一起,为它写了一首小诗《追风筝的共绘网》,表达对它深深的喜爱和衷心的祝福。 共绘网,请问/最艰难的时候/有没有谁/愿意陪你一同走过?/世界并不完美……/但如果人类对自己的同类/有一点怜悯之心/这个世界便不会那么丑恶/有天问同事/可喜欢共绘网/人家回答说/就是因为他们/我们不看纸媒了/呵呵/你们的网站比较艰深/难得你们把中国故事/世界大事/讲述得简明好看/颇受青睐/你们是新媒体中的媒体/智库中的智库/你们不仅把梦想/写在了纸上/还把灵魂/刻进了文字里/但愿世界/因共绘网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0)

2014-04-17

嫦娥三号成功落月,着陆器和巡视器成功分离,玉兔与嫦娥“互拍”,这一次“国家探月工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令人喜悦和振奋。 不过,面对嫦娥三号的成功,有些人——主要还是咱们国人——在公开质疑登月项目有什么意义?在世界舆论普遍对中国太空技术的先进和科技创新的飞跃给予充分肯定,中国人为“嫦娥奔月”的神话变为现实而感到骄傲、自豪之时,那种质疑显得格外刺耳。 “登月项目”的质疑者看起来特别关心的是,中国还有几千万城乡特困人口,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连上学都成问题,还有许多老年人老无所依,如此等等。于是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钱搞嫦娥登月,不如把钱花在民生方面。这种打着“民生”旗号的质疑听上去义正词严,其实其质疑的角度和内在逻辑未免想当然。 中国搞“登月项目”或太空工程有什么意义?我们先听听外国人的评价。日本人承认,嫦娥三号技术80%以上是新开发的,“玉兔”号则是100%采用中国国产技术。在降低轨道时使用的调姿发动机、自动选择安全着陆地点的测地系统等均是新技术,能够耐受昼夜之间300摄氏度温差的温控系统是世界首创。美国、英国和欧盟的专家们说,嫦娥三号的成功,表明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影响力再一次得到加强。月球距离地球达38万余公里,太空中各种射线、电波的干扰情况复杂,在如此远距离下,克服严重干扰,进行遥控操作,表明中国有能力对反卫星武器进行精密制导。另外,着陆器准确选择平坦着陆地点,精确调整角度,显示出中国反卫星武器可精确飞行,准确打击。成功的“两器”分离,亦宣告中国已初步掌握卫星捕获、释放能力。 如果说与民生的直接关系,人们都知道互联网技术就是来源于美国登月技术。现在人们在网上购物,边远地区的乡村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公开课同步上课,从而让农村的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这都不能说与登月无关。若干年前,我去陕西杨凌农业高科技中心,看到科研人员正在培育中国航天人从太空带回来的多种农作物的种子。现在市场上卖的芹菜、白菜,是不是品质不一样了?谁能说你我没有从太空技术中受益? 所谓想当然,是指一些人在看待、评价某些事情时,仅凭主观想象以为事情应当如此,或者其想法表面上看似合理,却不符合实际。就以嫦娥三号探月工程与解决贫困二者的关系来说,尽管都是需要关注的大事,但二者绝非是对立的。中国确实存在的贫困问题需要解决,探月工程同样是非做不可的。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人“勒紧裤腰带”搞“两弹一星”,不是因为那时候不贫困,而是因为只有把“不挨打”的问题解决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挨饿”的问题。统筹兼顾的内涵之一,就是不要轻易将任何一项建设任务简单地与另外一项任务捆绑起来,即使是“解决贫困问题”这样充满正当性或道德优越性的任务,也并不是其他事项的必然前提。 想当然的事情不仅普通人会有,在某些决策领导、专家学者身上也常见。比如,最近北京市印发了《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工作方案》,拟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并择机出台。简单说就是北京地铁“2元时代”即将终结。对此,有专家说因为“大量人有事没事坐地铁”,所以涨价是合理的。 据说,北京地铁涨价是想让更多人去乘坐地面公交。那么,这样的设想与其“建设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行动计划”,打造“公交城市”的目标相符合吗?目前北京地铁高峰时间的严重拥堵,用涨价的方法能解决吗?为了维持公共交通的低票价,地方财政能否承受补贴压力?假如实际情况不清,分析论证有误,步骤程序不妥,政策解释不足,那么,相关的方案,专家的昏话,一些公众的调侃,都只能是想当然耳。(转载:高初建《凡事不要想当然》)

(0)

ricosebaby2013-10-09

是呀,我国发展空间站太早了点。例如,飞机、火车、汽车、电脑等,都不是中国发明的,但不久的将来,我们同样拥有了这些东西。同样的道理,发展空间站也不应该太急,只要我们专心致志打好基础,强大我们的财力和国力,待时机成熟时,再发展空间站也不迟。

(0)
1 10条信息

国才2017-08-31

自2010年以来,我国每年大约发射20颗卫星,预计到2020年底,将有200颗卫星被送入轨道。如此多的卫星出现在太空中,能否用好非常关键。一般来讲,每一个卫星系统,国家要投入十几亿或几十亿元不等,而单一的一颗星造价也要几亿元。目前,每颗卫星的寿命大概在3至5年或者更长些。如果卫星在天上空转一天,就等于损失几十万元,这还仅仅是就一颗卫星而言,如果按整个卫星系统来算,损失更大。如何才能让卫星充分发挥作用而不造成浪费?就靠地面系统。如果地面系统建设跟不上,卫星在上面就是空转。我国曾有过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某型卫星就是先发射卫星,后进行地面系统建设的,结果卫星在初期上了天,却不知怎么用它。

(0)

赵皖平2016-07-22

1日,第五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又迈出坚实一步。作为国家重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北斗考验着中国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下一步,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积极使用,为北斗闪耀全球“扶上马、送一程”。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让时间和位置服务成为各国核心战略资源。拥有独立的卫星导航系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命脉。北斗系统虽起步晚,但发展迅猛。通过十余年奋力追赶,北斗系统在中国和周边地区的实时定位精度已提高到5米左右,而且兼具主动发送短报文的通信特色。目前,北斗正逐渐向全球拓展,成为继高铁出海、核电外交后的又一张“中国名片”,代表中国高端制造业登上世

(0)

王晓初2016-02-17

最近有消息称,中国的火星探测项目正在立项,消息来源并非官方,但火星确实是我国太空探索事业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对火星探测的探讨也由来已久。2011年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就曾搭乘俄罗斯火箭发射升空,只是由于飞行过程中出现意外,才未能如愿。当然,这次“搭顺风车”式的尝试,算不上中国探测火星的挫折。出于对外太空和地外生命的好奇,以及火星与地球在环境等方面的相似性,人们对火星探索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科幻电影和小说中有不少是火星题材。最近的美国科幻电影《火星救援》更被认为是最接地气、最具硬科技特点的火星电影——展示了目前相对成熟可靠或者能够预见的科学技术。其实,这也透露出当前“火星热”的一个新的重要

(0)

叶培建2015-12-02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个国际性构想,具有覆盖范围广、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宽等特点,需要在广泛空间进行开发建设。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空间科技大有可为,也必须有所作为。近几十年来,空间科技发展非常迅速。现在,利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可以对全球大范围和重点区域进行动态观测,这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卫星、机载遥感系统和北斗导航系统等空间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陆地观测卫星数据接收站网已覆盖我国陆海全部面积、亚洲70%的面积,接收技术指标达到国际水平。而地球大数据则是在对地观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地球的具体呈现。新一代数字地球将充分分析和挖掘空间对地观测

(0)

王正伟2014-11-24

波音和“太空探索技术”这两家公司当地时间16日分别领取了美国政府提供的总价68亿美元的载人航天合同大单。它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美国载人航天进入覆盖面更宽大的商业时代。 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全部退役,美国作为航天强国陷入尴尬境地,不得不完全依靠俄罗斯载人飞船运送宇航员,并为每张“船票”支付约7000万美元。为此,美国航天局长博尔登16日在发布会上吐露心声:“美国不应该依赖其他国家进入太空。” 对任何一个航天大国来说,依赖他国都有风险。近几个月来,由于乌克兰危机,美国航天局暂停了与俄方的“绝大多数”合作和联系,只有国际空间站例外。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

(0)

秦柳2014-10-31

上升到哲学,量子论证明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而只有相对真理。这又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人没有空气和水就不能生存,真理吧?但这只是相对真理,它只在现在的这个地球上针对人才有效。如果我们说:宇宙中所有智能生命都必须有空气和水才能生存,才叫绝对真理。问题是这个绝对真理并不存在,因为宇宙中其他智能生命(如果有的话)可能根本不需要空气和水就能生存,他们可能呼吸二氧化碳,或者更甚:他们根本就不用呼吸!因此,我们现在搜寻外星生命老拿有没有水、有没有空气说事儿,愚不可及。 反之,如果谁宣布自己的理论是绝对真理,那么,在这里可以闭着眼睛告诉你,你肯定错了。因为量子论已经证明,历史,包括宇宙,其实不见得只有一个。

(0)
1 6条信息

王金初2016-02-25

俄罗斯航天集团公司近日公布了2016至2025年俄联邦航天计划草案,对此前制定的未来10年航天计划进行了大幅瘦身。俄航天集团公司总裁科马洛夫表示,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卢布汇率下跌影响,俄联邦航天预算将由此前计划的2万亿卢布(1美元约合81卢布)降至1.4万亿卢布,降幅达30%。这意味着俄多个重大航天项目将推迟落实时间,对其巩固航天大国地位的目标也将构成影响。根据瘦身后的航天计划草案,俄通过重型运载火箭实施“绕月”探测的时间将从此前计划的2025年推迟到2025至2030年间实施;首次载人月球飞行时间将从2030年推迟至2035年;未来10年研制和发射的航天器数量由此前计划的185个降至150个。不

(0)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